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发布了三次驾舱数字化榜单,从这三次榜单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厂商对于驾舱数字化的建设越来越重视,车上的摄像头越来越多、屏幕越来越大、车载系统功能越来越丰富,可以照顾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车载系统甚至不比一台智能手机差,那么在未来,汽车智能化座舱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芯片计算能力显著提升
硬件驾舱数字化水平的提升的基础,硬件水平决定着信息处理速度、画质、图像采集等。在驾舱数字化榜单中,排名靠前的车型普遍基础硬件得分比较高。
在有车以后首次发布《2019汽车驾舱数字化蓝皮书》时,特斯拉Model X基础硬件得分位列第一名,而时隔两年之后只能排到第五名,从得分和排名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在提升自身硬件水平上,各大厂商都是不遗余力地投入。
数据的传输、分配、处理,网络的接驳,能够处理这些要依托强大的“大脑”,那么处理器的运算水平可以说是决定着整个系统运行的品质。以小鹏为例,为了提升运算能力和系统运行的流畅性,目前旗下G3和G7两款车型均配备了车规级的高通820A芯片,智能运算能力提升700%,流畅度提升30%,存储能力提升33%,车载系统运行可以说是如丝般顺滑。
而位列榜单第一名的天际ME7更是配备了高通骁龙S820A Prem处理器,这是目前市场上顶级的车规级运算芯片,该芯片是市场主流芯片CPU计算能力的2倍,GPU图像处理能力的4倍。这样的数据处理能力不仅给车载系统带来了无比流畅的使用体验,同时在画面上也可以采用更复杂的设计,天际ME7的中控屏幕基本上每一个选项都有相对应的动态渲染动画做说明,看上去非常具有科技感,并且没有出现任何卡顿的现象。不仅提升了视觉效果,也更加方便使用者对于各个功能选项的了解。
在未来,智能座舱的功能越来越丰富,这些复杂的信息处理都要依赖车载芯片,在未来如果想开发拥有高水平驾舱数字化的车型,车载芯片的投入将会是重中之重。
屏幕不仅要大还要多
车载屏幕是乘员和车辆交互的中心,屏幕本身的分辨率决定着影像、视频和图片的呈现质量,早期各大厂商都在把屏幕的尺寸做大,同时提升分辨率。
在两年前我们会看到很多新车型都会配备一个巨大的中控屏幕,这样做除了能给人一个直观、清晰的显示效果外,还可以高度集成车辆的控制系统,减少中控台上的实体按键,这样以来可以让中控台设计更加简洁清爽,同时还可以减少过多物理按键排布的设计、制造成本。
有车以后首次发布《2019汽车驾舱数字化蓝皮书》时,总分排名前三的车型中控屏幕尺寸都超过了10英寸,比亚迪唐DM和小鹏G3更是达到了15.6英寸,大小和一台标准的笔记本电脑相当。其中比亚迪唐DM为了解决不同应用程序适配的问题,中控屏幕还支持横屏和竖屏的旋转。
不过单纯地做大中控屏幕尺寸、提升分辨率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因为只有一块中控屏幕,在内部集成了娱乐、车辆控制、空调控制、导航等主要功能。从驾驶者的角度来说,当你在导航,如果想切换歌曲,只能重新打开音乐播放器,此时无法看到导航。如果想调节车辆控制,也会占用导航界面。对于车内成员来说,所有的娱乐功能都要围绕一块中控屏幕,如果驾驶员想使用导航,其他人就无法用来看视频,就算中控屏幕有再多的功能也无法使用。
为了解决高度集成化带来的弊端,很多厂商开始尝试增加屏幕的数量,将车辆控制、娱乐系统、空调控制来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在榜单中排名第一的天际ME7除了中控屏幕之外在副驾驶和后排均配备了屏幕,让每一位车内成员都有一块单独的屏幕,这样既不影响驾驶员,也能满足每一位乘客的娱乐需求。
采用同样方案的还有理想ONE,它为副驾驶单独配了一块屏幕,由于这块屏幕在副驾驶最前方,在观看视频时姿势会更加舒服,同时也不会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位列自主品牌第一名的奇瑞瑞虎8PLUS则是在中控屏幕下方配备了一块单独小屏幕,用来控制空调和部分车辆功能。
所以说过度的集成化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在未来更多车辆将会使用多块屏幕,完善使用便利性的同时更好地服务每一位乘客。
摄像头数量决定功能
车载摄像头是车辆基础硬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影像系统和驾驶辅助的重要基础,在早期,我们最常见接触到的是360度全景影像系统,该系统需要4个摄像头。
随着车辆L2级别驾驶辅助的普及,很多车辆会在风挡玻璃上方增加单目或者多目摄像头,用来检测道路情况。以蔚来ES6为例,该车一共配备了9个摄像头,其中位于车身四周的四个摄像头服务于360度全景影像系统,风挡玻璃上方的三目摄像头服务于驾驶辅助系统,车内还配有两个摄像头,分别服务于行车记录仪和拍照功能。
小鹏P7全车一共配备了14个摄像头,除了常规的全景影像、行车记录仪,它分布在车身四周的摄像头可以更加全面地捕捉道路情况,保证驾驶安全,车内的人脸识别摄像头还可以检测驾驶员的状态,防止因疲劳驾驶产生的危险。
换句话说摄像头的数量决定着车辆、影像检测系统、驾驶辅助系统和被动安全系统的能力高低,在未来更加高阶的驾驶辅助系统将会全面普及,那么就需要更多的影像辅助支持,车载摄像头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自然”才是最好的语音控制
语音控制是实现驾舱数字化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语音控制发展至今已经不仅限于完成指定的指令,而是一种集成语音交互系统和智能情感引擎的人车交互方式。
现今一些匹配比较好的车型上语音控制已经非常强大,其中得分最高的奇瑞瑞虎8 PLUS使用的是科大讯飞新一代自然语音交互,在反应速度、语句识别的清晰度上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语音系统还支持46种方言识别和免唤醒操作。
在使用层面这套语音系统不仅可以实现自然的对话、讲笑话等,还可以控制不少硬件。其中包括控制车窗、天窗、行车记录仪和空调基本涵盖了绝大多数的软/硬件控制,功能非常强大。
但现在的语音控制也并不是完美无缺,在实际使用中还会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车内成员在聊天时,如果一个人发布指令,语音控制系统可能会错误地识别指令,为了解决被“插话”的尴尬,奇瑞瑞虎8 PLUS和小鹏P7等车型都有声源定位功能,它可以识别出是哪个座位上的人发出的指令,从而避免了指令误识别的问题。
除此之外,大部分车型的语音控制系统都需要一个固定的语句或者指令来唤醒,每次都要说“你好XXX”,时间久了会给人感觉非常麻烦,在瑞虎8 PLUS上,部分指令是可以不用语音唤醒的,例如在音乐播放界面,可以直接发出指令让它换下一首歌,在导航界面可以直接放大或者缩小地图。
而在小鹏P7上,它配备了“可见既可说”功能。“可见即可说”是全场景语音中的一项重点,该功能的作用之一就是可使语音助手实现更多功能控制。简单来说,在导航、音乐、空调、车控、系统设置5个自研应用下,屏幕上出现的图标、按键均可通过语音助手才代替触控。以往语音助手功能限制较多,比如能打开音乐、切换音乐,但无法实现歌单的选择、歌曲顺序的选择,但现在拥有“可见即可说”能力的小P可以实现。
除此之外这套语音系统还具备20秒的免唤醒时间,在这个期间内,车内的乘客可以自由交谈,只有当语音系统捕捉到真实的指令后才能触发操作。
目前比较好的车载语音控制系统对于语句的识别已经十分准确,未来更多提升是在指令的捕捉,自然语句的识别上,让它使用起来没有那么的程式化,更加切近自然。例如唤醒之后同时发出很多指令,就像你和一个人说“把空调打开调到23度,再放一首李宗盛的歌”,感觉是在和自己的管家对话而不是一个机器人。
多方互联才是最好的远程控制
车辆的远程控制是指用户通过移动终端或其它设备通过云端操作给汽车下达指令,从而实现便捷操作的功能。其中包括了远程锁车/解锁、远程启动车辆、远程启动空调、远程闪灯/鸣笛、远程安全防盗提醒、远程车辆信息、远程定位等功能。在我们测试过的142款车型中,已经有49款车型涵盖了上述全部的功能,总数超过了三分之一。
其实远程控制是比较容易被消费者忽略的功能,在日常用车中看似可有可无,但如果具备该功能的话,会极大程度方便我们的用车生活。例如现在远程控制功能甚至可以控制部分智能家电,设想一下在寒冷的冬日,通过车辆的远程控制预先激活家中的空调,这样就可以真正把智能生活做到无缝衔接的地步了。期初,远程控制系统仅仅是针对车辆的预先启动或打开车内空调,如今已经实现了反向控制,进一步丰富了实用性。
在未来随着5G网络的成熟,远程控制不仅仅局限于车辆、手机这两端,像智能家居系统、办公系统、自动驾驶之间都会相互连通,这些设备之间也都可以互相控制,从而构成一个成熟的网路体系。那么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如何利用技术实现车辆与多方互联才是符合时代的。
写在最后
历经两年,测试了143款车型后,我们总结最基础的硬件才是推得动驾舱数字化提升的基础。我们可以看出智能化座舱从最早服务于驾驶者到现在服务于每一位乘客,智能化、数字化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大趋势,自动驾驶还是车辆与基础设施的互相连通,会实现更多的功能性,那么在未来,汽车也将会完成从单一的移动工具向生活空间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