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最新旗舰车型亚洲龙,上市一年月均销量未破4000辆。如果以销量成绩论英雄,那它算不上什么豪杰。不过并非所有车型以量称雄,比如“SUV扛把子”劳斯莱斯库里南,去年全球月均销量不及200辆,你能说它是失败产品吗?所以评论亚洲龙是否水土不服,得从背景使命探究一番。
◆ ◆ ◆ ◆ ◆
1.美国特供车气势磅礴
锐志停产后,一汽丰田正式阔别中级车市场。或许是为了平衡两家大厂利益,丰田引入了旗舰中级车亚洲龙。上世纪90年代初,丰田需要在北美市场投放一款休闲旗舰车。基于美国人偏好大气车型,丰田推出了大一号的凯美瑞宽体版(也正是这一代车型将凯美瑞定位,从紧凑级车拉入中级车)。大号凯美瑞获得非常好的市场反响,丰田趁热打铁基于大凯研发了亚洲龙。
亚洲龙上市后如日中天,以特供车姿态驰骋北美市场。不过亚洲龙出海并不顺利,引入澳大利亚等市场遭遇冷落,销量业绩非常惨淡。引入国产的亚洲龙已是第五代车型,是TNGA构架GA-K平台诞生的第二款车型,跟凯美瑞和雷克萨斯共享底盘结构及多种动力总成。从产品力角度讲,亚洲龙不丢旗舰中级车的面,似有取代“不争气”皇冠的气势。
◆ ◆ ◆ ◆ ◆
2.车主好评产品力出众
亚洲龙共推出2.0L自吸、2.5L自吸和2.5L混动三个版本共10款车型,官方指导价19.98万元-28.98万元。从某汽车网站车主口碑评价来看,亚洲龙综合评分处于同级别中上水平。首先外观得到了绝大多数车主认可,夸张的进气格栅、分段式腰线和近5米的修长车身,其整体视觉效果颇为大气。如果换个雷克萨斯标,都可能被误认为是ES。槽点就是车漆太薄一磕就破,不少车主已经交了“第一滴血”。
内饰总体还是令人满意,中庸设计及做工用料符合预期,实木点缀还增加了档次感。不过新车味道较大,同时中控屏显示效果一般,甚至连倒车影像都十分模糊。作为一款越级中级车,亚洲龙空间表现在同级别中非常出色。前后排和储物后备厢空间都十分充裕,但头部空间稍显紧凑,1.8米大个子坐进去还是有些压抑。此外,后排中间地台“迷之凸起”,极大影响了乘坐舒适度和视觉美观性。
有AVS自适应可变悬架系统(汽油版专属配置)、真皮座椅和舒适性调校加持,亚洲龙驾乘舒适度表现不错,风噪和胎噪成为车主的槽点。动力输出平稳有劲,经济模式下动力稍肉。其实2.0L自吸版车型存在一定争议,不少车迷质疑和雷克萨斯ES200“同样的毛病”。亚洲龙操控灵敏平顺没什么大毛病,底盘过低通过性一般。油耗则令广大车主十分满意,特别是混动车最低百公里低至5.2L。
◆ ◆ ◆ ◆ ◆
3.销量低迷如昙花一现
车主口碑或许有失公允,权当参考意见看看罢了。但亚洲龙已在美国征战近30年,证明它的确是一款经得起考验的成熟车型。再加上丰田的口碑及营销手段,亚洲龙还未正式上市,就有“拳打凯美瑞,脚踢ES”的名号。然而上市之后并未激起多高的浪花,持续半年月均销量都只有约3000辆。前期低迷可以归咎于门槛过高和产能受限,2.0L自吸车型上市后却落了个昙花一现的境地。
去年9月底2.0L自吸车型上市后,亚洲龙入门价拉低至19.98万元。消费者果然喜欢吃“降低门槛”这招,亚洲龙10月销量飙升至0.63万辆,今年1月更是达到史无前例的0.95万辆。不过受疫情影响,近两个月总销量不及2000辆。疫情固然影响业绩,但“小弟”凯美瑞单月还是能卖出万辆,雅阁、帕萨特和天籁等竞品对手也是略胜一筹。现在的亚洲龙,跟福特金牛座成了“难兄难弟”。
◆ ◆ ◆ ◆ ◆
4.是款好车可左右逢敌
不可否认,亚洲龙的确是款好车,但值不值得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凯美瑞和亚洲龙走量车型都是2.0L自吸版本,这两类车不可避免存在内耗竞争。亚洲龙2.0L版入门款价格,可以买到凯美瑞2.0L款顶配。而亚洲龙2.0L顶配价格,又可以买到凯美瑞2.5L混动版中配。同价位凯美瑞配置更具优势,而且还能上混动系统。尽管亚洲龙有更大气的外观和空间,但要消费者为此买单,恐怕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其实混动亚洲龙产品力十分强劲,拥有雷克萨斯ES同款混动系统和底盘结构,配置还更更丰富却只卖20多万元。花一部丰田的钱,买一辆雷克萨斯,何乐而不为呢?可购买雷克萨斯ES的意向客户,大多数都是瞄准了豪华品牌荣誉价值,你亚洲龙就是配置堆上天,挂着丰田标能撑起车主颜面吗?亚洲龙终究还是只能与雅阁、天籁和迈腾等普通中级车为敌,可高一级别的价格却又难以吃透市场,搞得“里外不是人”。
◆ ◆ ◆ ◆ ◆
5.抢占先机等待“苏醒”
“里外不是人,肯定是失败产品咯!”以销量角度来讲,亚洲龙的确失败了。去年上市新闻发布会,一汽高层给出了2019年销量目标:年内销售期9个月,年度目标超越5万辆。然而去年亚洲龙总销量只有3.6万辆,没能顺利完成任务,自然就谈不上成功。不过开篇也说过,并不能完全以销量论英雄,还得了解亚洲龙的真正使命。
从明面上讲,亚洲龙有两个任务:展现TNGA架构魅力,完善一汽丰田产品矩阵。但真正最核心的任务,是抢占B+级车市场。中国市场需求放缓,已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高速发展时代已经逝去,正式进入存量换车时代。受消费大环境影响,紧凑级车型市场份额不断被中型车蚕食。有意思的是,增加的份额并未带来多少生机,因为降价的BBA中型车杀入市场。
凯美瑞、雅阁和帕萨特等老牌劲旅,再加上自降身段的BBA车型,组成的头部集团抢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若不是天赋异禀,新车一般很难再有作为。但中型车市场也存在升级换车需求,“向上走”除了豪华车,还有B+级车。因此亚洲龙试图在换购潮来临之前,抢占先机深耕B+级市场。
B+级细分市场还未爆发,亚洲龙销量自然不及外界预期。但放眼整个车市,很难找到与亚洲龙旗鼓相当的同级车型。相信随着市场需求转变,亚洲龙或能“咸鱼翻身”。所以断不能说亚洲龙失败产品,“沉睡未醒的雄狮”更贴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