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高管流失严重,人才回流折射危险信号 | 中国汽车报

中国汽车报 | 04-01

近段时间,汽车行业的人才正从造车新势力回流到传统车企,如合众汽车营销副总裁邓凌离职,加盟上汽大通;天际汽车董事、首席营销官向东平离任,转而加入现代汽车,任现代汽车(中国)副总裁、北京现代副总经理、销售本部长;博郡汽车市场营销和销售副总裁陈曦,加盟奇瑞汽车EXEED星途品牌。这种情况与前些年汽车人才走向截然相反。2015~2018年期间,传统车企人才纷纷向造车新势力流动,导致传统车企人才流失严重。

造车新势力近况不佳

人才的流动反映出了造车新势力的近况并不顺利,叠加疫情的影响,造车新势力更是举步维艰。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方寅亮分析称,当前,整个造车新势力正处在一个淘汰赛的过程中。撇开疫情的影响不谈,2018年以来中国车市连续承压,从增量市场变成存量市场后,包括造车新势力在内的所有车企均面临巨大挑战。此外,近两年来包括传统车企发力新能源汽车、特斯拉进入中国等因素,也让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经过几年的发展,一些造车新势力开始进入量产这一重资产环节。当“创新”遇到“实干”的时候,“现实的骨感”让一部分造车新势力备受挑战。方寅亮表示,突发的疫情进一步加剧了这个挑战。企业的现金流会更加紧张,市场也会持续萎缩,汽车行业的整个供应体系会受到各种的干扰和影响。因此,当供应商本身的产能以及供应有限的时候,他们会优先服务大客户,造车新势力相对于传统车企来说体量较小,在供应服务上难免也会受到影响。

除了新能源汽车市场自身的竞争压力加大,近日来国际油价的下跌也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随着国家发改委于3月17日下调汽、柴油价格,使得全国大部分地区油价重回“5元时代”。有分析人士认为,石油价格的下跌将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较大冲击,这也为造车新势力的发展再次增加了负面因素。

回流传统车企并不意外

“人才的流动从来都是正常的,如果缺乏人才流通,这个社会、产业就会缺少活力。当然,人才总是向经济活跃的地方、认为更适合自己成长的环境聚集,这是规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表示。

付于武表示,前几年造车新势力发展势头很猛,非常有想象空间,大量人才涌入,这是件好事。但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再加上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大多数造车新势力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这样一个情形之下,个别人的离去或另谋新职是必然的结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多数人仍在坚守。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认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大环境比较好的时候,造车新势力往往能够拿到融资,不管发展的速度或快或慢,总之能继续向前走。但是受突发的疫情影响,导致资本市场有限的资金只能投到少数几家头部企业,大量的实力较弱的企业面临资金匮乏的情况。在没有融资的情况下,一些造车新势力企业缺乏造血手段,难以给予一些高管满意的薪酬和职业发展前景,难免会面临人才流失的窘境。

方寅亮也表示,汽车行业的人才从造车新势力回流到传统车企,是一个正常现象。因为造车新势力毕竟存在发展期,一旦开始进入沉淀阶段的时候,挑战就会显现。那么,有一部分人才就会选择回到更稳定、前景可期的传统车企中。而且对一部分人才来说,他们进入造车新势力只是为了接触一些新概念,提升自己的能力,完成“镀金”,回到传统车企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汽车业缺乏“马斯克”式领导人物

虽然近期造车新势力的发展有些“式微”,但总体成绩有目共睹。然而,纵观各家造车新势力的种种研发成果与营销举措,似乎并没有走出传统车企的思维惯式,鲜有能与特斯拉相媲美的企业。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除去个人原因外,似乎也能证明我国仍比较缺乏国际一流汽车人才。

付于武认为,特斯拉绝对是一家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客观地看,特斯拉横空出世,对传统汽车产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历史性、里程碑式的,没有特斯拉就没有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特斯拉的颠覆性创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既是物质上的,亦是精神上的。遗憾的是,中国车企还没有出现能够与其比肩者。

“特斯拉其实是一个特例。因为全世界也只有一个特斯拉,只有一个马斯克。特斯拉的发展与马斯克的个人履历、做事风格有关,带有很强的个人烙印。这样的领军人物对于产业的革新和推动作用非常强,但同时这样的人才也非常少。在中国,我们有马云之于阿里巴巴、任正非之如华为这样的领军人物,但是在汽车行业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方寅亮表示。

付于武补充表示,我们看到了一些非常令人欣喜的现象,在当下这轮产业变革之中,我国出现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动力电池如宁德时代,驱动电机如上海电驱动和精进电动,控制系统如华为,车规级芯片如地平线等。谈到这些企业,给我们带来的印象就是两个字——创新。所以我们要千万百计地营造创新环境,才能让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脱款而出。

方寅亮认为,随着我国汽车行业跟外国品牌的合资发展、造车新势力发展以及移动出行等创新业务模式的培养,中国汽车行业里人才的能力正在不断提升,人才库不断充实。但是中国整个大环境和教育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造成类似于像制造型人才和商业模式创新人才多一些,但是在技术人才一些以及创新人才方面并不突出。所以我们要客观地看待中国汽车人才体系特点,然后去思考如何进一步在技术和创新方面补足。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汽车行业近年来的发展越来越讲究跨界。汽车既是一个消费品,又是一个互联网产品,还是一个高科技产品,并涉及到很多的服务。因此,跨界的人才在汽车行业互流以及沟通会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的人才还是在比较封闭的环境里面,怎么样能够实现这种跨界的人才的流动,让他们融入到汽车行业,可能是整个中国汽车行业人才培养的新课题。”方寅亮表示。

文:张玉 编辑:郭晨 版式:刘晓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