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MEB重仓中国,ID.4南北双车将至,欲复制奥迪奇迹?

朱伟华频道
06-24

日前,国家工信部发布了第334批新车申报目录,一汽-大众ID.4 CROZZ和上汽大众ID.4 X都赫然在列。这就是大众ID.4的姊妹双车,都是基于MEB纯电平台,续航里程有望达到500公里,预计年内上市。


之前,大众基于MQB平台“油改电”已经推出了众多新能源车型,包括纯电和插混,但基本上都属于应急之作,目的是卡位。而MEB平台才是大众新能源战略的重头戏,ID.4在南北大众的新车正是起点。



此时很容易联想到当年奥迪的复兴,自奥迪100引入一汽-大众生产,“四个圈儿”就成了中国豪车的代表,奥迪也以此为契机迅速成长,最终与奔驰和宝马并驾齐驱。那么,大众新能源车还能重演奇迹吗?


再次押宝中国市场


目前,中国和美国电动车发展最快,无论是市场还是产业。美国的特斯拉在北美和欧洲已经对传统燃油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抢走了德系BBA越来越多的用户,并开始在德国建设超级工厂。


而中国的新能源车企虽然鱼龙混杂,但也涌现出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并且投入力度非常大,尤其是在专属纯电动车平台的建设上,头部阵营已经没有分歧,比亚迪、广汽、吉利、长城等都在做。



中国是大众的主战场。2019年,大众全球卖了1097万辆车,中国就达423.36万辆,占比高达38%,比肩整个欧洲。在2019年上海车展期间,大众汽车公布了新能源的远景目标,即2028年投放70款车型,全球累计销量达220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占一半。可见,中国市场对大众的重要程度有多高,如果中国市场有闪失,大众的国际地位将大幅下滑。


于是,在新能源车时代,大众再次选择押宝中国。第一时间将最新的MEB平台导入,通过改造一汽-大众的佛山工厂,增加了30万辆的产能,还建立了首个专门的MEB工厂,即上汽大众安亭工厂,总投资170亿,产能同样30万,今年10月投产。



与一汽、上汽和合作并不是全部,2017年底,大众与江淮组建新的合资公司——江淮大众,首款纯电车型思皓E20X已经上市。更重要的是,江淮大众在2018年底布局一座全新的研发中心,共同投资40亿欧元,预计在2021年前建成。可以看出,大众新能源在中国的重心,有放在江淮大众的趋势。


不久前,大众斥资166亿元的两笔收购更印证了这一点。第一笔是11亿欧元拿下国内排名第三的电池生产商国轩高科26.47%的股权。第二笔是10亿欧元获得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同时增持电动汽车合资企业江淮大众股份至75%。


纯电平台得失之辩


和中国车企一样,大众认为提高纯电动车的竞争力,需要打造专属的平台,并很快打造了MEB平台,即模块化电驱动平台。除了面向大众化市场的MEB平台,大众集团还为奥迪和保时捷开发了更高级的PPE专属电动平台。



因为不用考虑兼容燃油发动机,所以实现了后轮驱动及四驱、平整的后排地台、理想的重量分配、更长的轴距和更短的前后悬、可扩展的车身、宽敞的车内空间、智能充电以及科幻的未来技术等。具体到车型上,比如ID.3的车身尺寸相当于高尔夫,但车内空间却相当于帕萨特,这就是MEB的优势。当然最主要的是制造成本的降低,大众方面称,ID.3的生产制造成本相比e-Golf降低了约40%。



大众非常坚决的认为“传统汽车制造商的时代已经结束”,所以才投巨资布局电气化,计划到2024年投330亿欧元。预计到2022年,大众将在全球打造8个MEB工厂,德国的茨维考(Zwickau)工厂是第一个,为了改造这个工厂大众花了12亿欧元。在德国本土还有德累斯顿、汉诺威、埃姆登3个工厂,剩下的4个分别是捷克姆拉达·博莱斯拉夫工厂、美国查塔努加工厂,以及中国的上海和佛山工厂。


但是,欧洲企业还没有达成共识,和大众持相同思路的是奔驰,打造了EVA平台,并将在2021年之前推出第二代,模块化程度更高,纯电动轿车EQS和EQE都将诞生自这一平台。而宝马则选择了灵活的可扩展架构来兼容传统内燃机车型、插混及纯电等不同类型的产品,计划在2021年推出全新版本的模块化扩展架构。

而从确定i3没有后续车型,更可以看出宝马的i系列暂时凉了。类似的还有捷豹,在推出了一款量产车i-PACE之后,也不再继续死磕eDM平台,而是转移到了新的MLA架构,同样是走兼容的路线。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企业选择保守应对无可厚非,还有一些企业选择了合作分散风险,比如福特就直接用大众的MEB,而丰田则选择牵手比亚迪。而大众的底气,则源自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按照计划,到2025年要在中国生产30款新能源车,年销量达到150万辆,当然这也是一次豪赌,成了就是复制了奥迪当年的奇迹,输了大众可能就跌出一线阵营了。

ID.系列能否逆袭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虽然现在有所下滑,但是规模仍是无可比拟的。特斯拉的中国工厂投产后,销量迅速上升,股价一路飙升,直至超过丰田成为“最有钱的车企”,国产Model 3热销是重要支点,随着后续SUV车型Model Y的上市,销量还会继续暴增。


大众新能源,目前显得很落寞。其实,大众在中国投放的新能源车并不算少,比如:e-tron系列的奥迪A3/A6L/Q2/Q7等,以及推出不久的奥迪e-tron。在插电混动领域,有途观L/帕萨特/迈腾等的PHEV车型,以及迈腾和探岳的GTE版,还有纯电的高尔夫/朗逸/宝来等。但是,这些“油改电”车型显然没有竞争力,只有上汽大众的帕萨特和途观的插混卖得还行,2019年销量分别为1.8万和1.1万,目标客户主要是“铁粉”的绿牌需求。


大众新能源能否真正获得市场认可,基于MEB平台的ID.家族是关键。大众ID.3是大众在电气化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这款车的地位相当于燃油车中的高尔夫。2019年5月在国外开启预售,24小时内的订单就达到了1万辆之多。按计划,2019年底开始排产,2020年中旬交付,但由于软件问题拖延了,预计交付日期可能要明年初。

在中国市场,引入的是ID.4,正是中国最火爆的紧凑型SUV,如果按最快的进度今年底上市,交付也要明年初,与国外的ID.3基本一致。按照车型尺寸,ID.4可以理解为MEB平台上的途观或探岳,该车也是南北大众双车生产。


根据计划,到2028年,大众汽车将推出70款BEV和30款PHEV产品,在2020-2022年之间,预计将有8款MEB平台车型实现国产,同时还会有3款MEB平台车型以进口形式引进。阵容确实够庞大,但是大众新能源能否像当年奥迪那样,借中国市场的红利“四两拨千斤”,就看ID.4被南北大众打造成什么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