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年仅22岁的滚石乐队主唱米克·贾格尔坐在贝克街的一条鹅卵石路上:身着华丽西服与领带,轻抬下颚,看似淡然而挑衅地看向前方。
同样年轻的摄影师Gered Mankowitz摁下快门,将时代的两个经典装入了相框:迅速风靡的英伦摇滚和那年夏天最新发布的阿斯顿·马丁DB6 ,狂躁而激烈的青年文化与代表着高贵、激情与精湛工艺的明星跑车完美融合。
当你在“出界,入格——阿斯顿·马丁首款SUV DBX逐美之行艺术展”上看到用彩色塑料包裹起的名人与阿斯顿·马丁经典车型的合影与故事的那一刻,突然觉得时间和空间似乎都能通过某种形式永远留存下来。
无论是007、披头士、滚石乐队、黛安娜王妃、还是伊丽莎白女王,他(她)们与阿斯顿·马丁的故事都让我去了解这个品牌的过去,DBX的诞生也让我更想去知道这个系列背后的故事。
“出界,入格”,在我看来是在讲述只属于阿斯顿·马丁的味道。都说,玛莎拉蒂有莱万特,宾利有添越,阿斯顿马丁没有因为同级别的品牌都推出SUV便急着赶上热潮。
而是用了五年精心打磨,尽一切可能尽善尽美。这也的确符合阿斯顿马丁对奢华的定义——低调,沉稳,内敛。DBX正如它的定位,它先是一辆阿斯顿·马丁,然后才是一辆SUV。
那又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阿斯顿·马丁?我想能脱口而出的人没有几个,这个故事就得从它的几个创始人说起,如果你想知道,那就看下去!
阿斯顿·马丁的成功也是一部坎坷史,因为不只是品牌发展一路走来很艰难,就连创始人也是命运多舛。他们都是普通人,要么是婚姻不顺、频遭车祸;要么是倒霉蛋,穷困一生。
故事开始,莱昂内尔·马丁生于1878年3月,老家在英格兰郡康沃尔。他的父亲爱德华·马丁(Edward Martin)在英格兰西南角的圣奥斯特尔市开了一家“马丁兄弟中国粘土商店”(Martin Brothers China Clay Merchants)。
不过,他的妈妈更有钱,莱昂内尔的妈妈叫伊丽莎白·艾米莉·贝琪(Elizabeth Emily Birch),她们家族创立的新雷顿贝琪公司,是世界著名的石灰与粉笔生产商。
可想而知,莱昂内尔从小到大的家境是比较优越的,如果不是这样可能后面就没有阿斯顿·马丁什么事了!
1891年,17岁的莱昂内尔进入伊顿公学读书,6年后进入牛津大学布雷齐诺斯学院 (Brasenose College)。喜欢上骑自行车的他加入了小路俱乐部(Bath Road Club)。
因此,他认识了一位汽车界的富三代——蒙塔格·纳派尔(Montague Napier)。后者继承了家族的机械生意,并建立了自己的制造公司,一开始生产与自行车有关的零件,后来开始从事豪车制造。
1903年,从牛津毕业的莱昂内尔加入蒙塔格的公司,主要从事销售工作。不过就像开头我说的,倒霉蛋的他很快就惹上麻烦了,因为拒交罚款而被法院禁止再从事销售工作。
好在他有自行车运动来转运,一不留神他还获得了1911年从爱丁堡到约克郡最快的自行车骑行记录。他还在小路俱乐部认识了同样爱好自行车运动的第二位小伙伴。
罗伯特·班德福出生于1883年的德埃塞克斯,比莱昂内尔小5岁,家里祖传做牧师。他是家里的老大,他的父亲生他时31岁,4年后又给他添了一个弟弟。
1898年,15岁的罗伯特遭遇家变。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生活变得窘迫起来。后来,罗伯特上了大学,也加入了小路俱乐部,认识了富二代的莱昂内尔。
1913年,成为好朋友的他俩一起在西肯星顿创办了班德福与马丁公司(Bamford and Martin Limited)。在公司里,罗伯特任工程师,莱昂内尔主要负责给钱和飚车。
1914年,他们生产出第一辆汽车,并由莱昂内尔驾驶,参加在阿斯顿山(Aston Hill)举行的山地汽车赛,成绩还不错。于是他们就将汽车改名为阿斯顿·马丁(Aston-Martin)。
后来,由于汽车销量并不好,莱昂内尔只能拿家里的钱来补贴公司。幸好他有个有钱的妈妈,疼爱儿子的伊丽莎白不得不从娘家的产业挖钱来补贴他们。
1920年,37岁的罗伯特从公司退休。此后,莱昂内尔又苦撑了5年,1925年,妈妈的私房钱也补贴不了儿子的公司了,阿斯顿·马丁公司宣告破产。
1926年,48岁的莱昂内尔离开一手创办的阿斯顿·马丁公司,并与马丁公司再无瓜葛。1945年10月,莱昂内尔在家附近的一个交通信号灯处被汽车撞倒,7天后不治身亡,享年67岁。
虽然两位创始人都离开了,但阿斯顿·马丁公司仍然存在,该公司几经易手,1947年转到大卫·布朗公司名下。这就说到了把该企业推向高潮的第三位小伙伴。
他叫大卫·布朗,生于1904年,他是大卫·布朗公司的第三代。他的爷爷也叫大卫·布朗,于1860年创办并命名了公司,主要从事齿轮制造产业。
孙子大卫在当地名校学习并毕业后,进入家族企业工作。大卫一直想从事汽车制造产业,开始着手生产拖拉机,但他的设想与当时的合伙人有差异。
结果合伙人一言不合,毅然离开公司,跑到美国与汽车界的奇才亨利·福特合作,生产出福特N系列拖拉机。而失去好朋友的大卫也在后来卖掉了他们的拖拉机公司。
1947年,大卫在《时代》周刊上看到一则广告,说有一家“高水平的汽车公司”正在售卖——这当然就是命运多舛的阿斯顿·马丁。
大卫立马花了20500英镑将其买下,随后又买下Lagonda和Tickford两家汽车公司,并将后两者的力量全部并入阿斯顿·马丁。在大卫的推动下,阿斯顿·马丁DB系列相继诞生。
大卫一直致力于将阿斯顿马丁打造为世界级奢侈运动车以及大型旅行车,并在1964年,赞助著名007电影《金手指》,让詹姆士邦德驾驶DB5模型车耍帅。
不过,大卫·布朗也挺有趣,虽然坐拥“高水平汽车公司”,自己开的车却是竞争对手捷豹XJ1系车,就跟麦当劳老板喜欢吃肯德基一样。
1972年,因为公司经营不善,遭遇财政危机,大卫不得不将阿斯顿·马丁公司转让,几经波折,最后阿斯顿·马丁公司被福特收入麾下并续写豪车神话。
虽然三个平凡的小伙伴做起生意来都有些不靠谱,但在冥冥之中,他们因为兴趣使然的努力,打造出了世界车坛一颗明星。
莱昂内尔·马丁和大卫·布朗都通过阿斯顿·马丁的品牌流芳百世(阿斯顿·马丁DB就是大卫·布朗的首字母缩写),可怜的罗伯特·班德福虽然没有在品牌中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他也因为阿斯顿·马丁被历史记住。
每一辆阿斯顿·马丁汽车,都是一件惊世绝伦的艺术品。自去年底推出以来,DBX从设计、艺术、性能、奢华等多维度深度诠释着超豪华SUV的突破性理念,将品牌的“惟·美”主张提升至全新高度。这也就是为什么阿斯顿·马丁会办这场展览的最大原因。
凹凸有致、高耸入云的大翘臀,是不是让人有种波涛汹涌的感觉?这么精彩的车尾设计,值得所有轿跑SUV虚心学习。
那张标志性的「蝙蝠大嘴」前脸,则在放大后被盘得珠圆玉润,像极了经历蹉跎岁月之后的我们。气场即便没有火神那么凌厉,也是某特那些所谓的「阿斯顿马丁前脸」不能比的。
内饰设计中,除了那块着重突出的中控大屏幕,整体风格还是一贯「英伦皇家」的味道,非常适合买它的爵士在车内品味人生。
DBX是一辆纯粹的阿斯顿·马丁车型,它保留了品牌最原始的味道,无论是激情又或是“耍帅”都是一把好手,它还具备了SUV的多地形征服能力。
全新版本4.0升V8双涡轮增压发动机,带来最大550马力和700牛·米的澎湃动力输出。全时四驱系统与丰富的主动控制系统,从容征服各种路况,深度展现完美驾控。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阿斯顿·马丁的故事,“出界,入格——阿斯顿·马丁首款SUV DBX逐美之行艺术展”在延安西路的上生新所对艺术爱好者和公众开放,展览时间是6月6日至6月14日。
撰文 ⎮ 孙臣
主编 ⎮ 孙臣
图片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