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消费者愿意花高价格购买豪华车,主要是觉得豪华车品质好、服务贴心,俗话说“花钱买心安”。
这两年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持续增长,目前中国是其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通过外媒最新统计出的汽车厂商单车利润排行榜可以看到,奔驰每辆车的利润就高达3万元人民币。
遗憾的是,虽然中国车主是奔驰的提款机,但是厂家对待车主的态度非常高冷。最近,奔驰车频频被消费者曝出其减震器系统存在严重的质量缺陷,不仅影响正常行驶,甚至还会威胁到人生安全。
车辆多次出现这样严重影响质量安全的问题,厂家不但没有实施召回,甚至推卸责任,不愿意给予消费者赔偿,态度令人心寒。
奔驰GLC 行驶7000公里即出现“断裂门”
7月14日,一位奔驰GLC 260 4MATIC豪华型车主在论坛发帖,控诉其新车行驶了7000公里就出现了“断裂门”、并得不到奔驰厂家、经销商的赔偿,令奔驰断裂门事件发酵、引起车主强烈愤怒。
据了解,这位车主在今年4月份买了这台2018款北京奔驰GLC 260 4MATIC豪华型,头两个月车主不常开,里程仅开了一千多公里,所以理应来说还算个新车。而这次去青藏高原自驾游的路上已经行驶了有5000多公里了,而就在当晚,左前轴突然断裂,此时的行驶里程仅为7257km。
事后,奔驰车主表示:自己在高速路上没有压坑,而使用奔驰声称可以全球定位呼叫的救援的SOS系统也无法连接、无法接通,最后等到凌晨四点多才等来了救援,才得以逃过一劫。
从上图奔驰GLC断裂的情况来看,奔驰车直接就变成了“低趴”姿态,而粗大的减震器也是干干脆脆的断成两半。随后厂家将事故车拖回诊断后,得出了让车主感到无奈的答复:图上减震器断裂的主要原因是外力所致。直白来说就是:车主自己开车太粗鲁给颠断的。也就就是说,修车费用需要自己掏腰包。而直至今日,大咖了解到:该车主的奔驰GLC仍在准备鉴定,车主也在诉讼中。
奔驰多款新车均出现“断裂门”
奔驰厂家的态度令大家很愤怒,于是车主、网友齐心协力,扒出了这两年奔驰发生的多起减震器断裂案例。
2017年3月16号,一位来自陕西晋中的奔驰C级车主反映,自家才开了两三万公里的车在高速行驶的时候突然失控,下车一看是减震器断裂。而4S店不承认是质量问题造成的断裂,保险公司以不在保险范围内拒绝了赔偿。
在今年4月2日,一位奔驰E200运动型的车主在正常行驶时前减震器断裂,4S店工作人员同样是非常不配合,而且还推卸责任,不予解决。
7月18日,张先生购买一年半的奔驰E300在沈海高速正常行驶时,右前侧减震器断裂。而张先生将车拖至4S店进行检测时,得到的答复同样是由于外力所致,直到7月27日,断裂事件发生9天,4S店方面迟迟没有做出明确的答复,即便是张先生在12315投诉平台上投诉也无果:
更夸张的是,一辆停在奔驰4S店内的车竟也发生了减震器断裂的情况,但4S店方面并未做出任何解释。
奔驰厂商要求车主自掏维修费用
从7月14号车主曝光的这起事件后,短短几天就有不少人扒出了奔驰旗下部分车型出现减震器断裂的真实案例,在各类投诉门户网站上,有关奔驰E级、C级、GLC等车型的减震器断裂问题的投诉早已是沸沸扬扬了,但大多数得到的结果要么是4S店无动于衷、要么就是推卸责任。在今年3月份,也有一位奔驰E级车主出现断裂现象,保险和4S店均不赔付,最终原价要一万五千多的维修费被车主一闹后4S店才愿意免去车主的工时费,但仍要自掏9100元的维修费用。
在投诉无果,加上厂家和4S店都迟迟未给出答复的情况下,车主们也不敢开着一台“定时炸弹”上路。因此有部分奔驰E级的车友担心会出事,自行研制了一种特殊的加强结构,将原本较薄的U型下叉外围套上一块金属壳进行加厚加固,避免减震器连接处出现断裂。
减震器断裂竟是设计问题
其实早在315大会前夕,业内资深人士就曾公开发文就奔驰减震器断裂一事从材料、结构、受力情况等角度展开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把问题归咎于奔驰未采用更加符合结构力学的V型下叉设计,而采用普通的U型下叉设计。
针对这起事件,大咖也专门向有从事奔驰维修多年的资深专家进行咨询,专家称:奔驰前减震器断裂并非做工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车主曾经驶过坑洼路段长期积累导致减震器变形或开裂,最终引发断裂。当然,奔驰的这一批次车辆的减震器出现设计问题而导致也可能包括在内。另外,对于减震器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普通车主一般难以自行诊断出,还是建议到去4S店进行保养检查。
另外,如果真的属于结构设计缺陷,相信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厂家通过召回解决。但遗憾的是,奔驰厂家至今并没有对频频出现的减震器断裂门发声,而大咖发现,网上爆出了这么多减震门事件,但是令车主心寒的是,奔驰厂商的做法都是推卸责任,强调是外力造成减震器断裂,要车主自掏腰包维修车辆。
大咖总结:
其实在很多人心中,合资车的地位一直都要比国产车高,更何况是合资领域的豪华车型。虽然“是车都有毛病”,但关键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厂家对问题车辆的解决态度以及效率。从奔驰这起事件来看,作为一个豪华合资品牌,这种态度显然是不能被消费者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