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驹哥一直开电动汽车,最怕的不是续航里程和充电难,而是一直害怕电动汽车自燃,尤其是碰撞后爆燃。日前,国家工信部下发了三项电动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三项强标是我国电动汽车领域首批强制性国家标准。内容如下:

标准1、《电动汽车安全要求》主要规定了电动汽车的电气安全和功能安全要求,增加了电池系统热事件报警信号要求,能够第一时间给驾乘人员安全提醒;
标准2、《电动客车安全要求》针对电动客车载客人数多、电池容量大、驱动功率高等特点增加了高压部件阻燃要求和电池系统最小管理单元热失控考核要求,进一步提升电动客车火灾事故风险防范能力;标准3、《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从上述内容看,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尤其是第三条。因为电动汽车起火后爆燃速度太快了,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逃生,就很容易被火焰吞没。2016年,江苏省一老人开老年代步车电动车接孙子放学回家,路上突然车底冒烟,车辆停驶。老人赶紧下车,欲从后车门拉孩子出来,结果后车门失灵打不开了。他又赶紧试图从前门把孩子拉出来,结果孩子脚卡在了后排座椅里。正焦灼时,火势突然变大,孩子在车里没出来。。。。设想一下,如果这个电动车配备了5分钟不起火不爆炸的逃生时间,就不会有这样的惨剧。但是,电驹哥怕新能源汽车自燃,更怕“碰撞后起火”。因为在一些极端的事故中,新能源汽车遭遇碰撞,车体可能会变形,车门可能会打不开,或者车里的人会晕掉。在这种情况下,万一碰撞后电池组爆燃,火焰将快速吞没汽车。车里的人也就非常危险了。例如2020年5月7日这个案例,就是典型的碰撞起火,幸运的是,碰撞幅度不大,车门可以顺利打开逃生。事情经过是:5月7日,一辆红色新能源汽车在行经浙江杭州萧山104国道与新城路交叉口时,因驾驶疏忽导致车辆撞向路边左侧的护栏,由于当时车速过快,中央护栏也被撞的散落一地。同时,车辆因遭遇事故后尾部也在瞬间的出现冒烟起火,仅仅几分钟内车辆就蔓延至全车燃烧。所幸车内人员已经逃脱,被前期到场的医务人员送往医院。乘车人陈某受伤。伤者目前在救治中,事故在进一步调查中。幸运的是,目前,国内多数自燃是在充电中或静置中,车内没有人。或者人能顺利走出车门。
但是,国外已经发生了碰撞后起火,车体变形车门打不开、司机烧死在车里的案例。例如,2020年1月20日晚上,朋友圈都在传,特斯拉碰撞后起火。有传言称,该车起火后,车里一个大人一个小孩都没逃出来,烧死了。后来,电驹哥在国外新闻网站msn.com找到了原文。据报道,这起事故发生在1月18日下午6点后,地点在美国普莱斯顿一个路口。一个高速行驶( a speeding)的model s撞倒了红绿灯杆后,又撞上了一个房屋的水泥墙和标志,然后起火。司机死了。报道原文称:“警方说,一名男子在其超速行驶的特斯拉(Tesla)在普莱森顿(Pleasanton)的西拉斯波西塔斯大道(West Las Positas Boulevard)和庄园大道(Hacienda Drive)交叉口碰撞并被大火吞没后丧生。”由此推理,model s的司机是在火中丧生了。虽然不清楚是撞后死亡还是烧后死亡,但被大火吞没是事实。这起碰撞后起火的案例,对所有电动车主来说都值得警惕。可以猜想,如果碰撞后车子没有起火,司机可能有生还获救的希望。此外,目前流行的自动门把手,有可能为碰撞后起火的车辆增加更大的救助困难。看下面这个国外提供的案例。翻译如下:“上周二,(特斯拉)发生了一个类似的碰撞起火案例。当时,一辆model s撞了棕榈树后,自动门把手无法缩回,阻碍驾驶员逃生。”从新闻中无法了解,是车外门把手还是车内门把手“无法缩回”,也不清楚“无法缩回”的门把手是如何阻碍他逃生的。但显而易见,自动门把手是个安全隐患。尤其是在碰撞事故后。幸运的是,这辆车没起火。电驹哥跟一些传统车企的设计师聊过。他们认为,传统门把手更安全,可以确保在安全事故中快速拉开车门。这个案例说明,他的观点是对的。一般起火事故中,5分钟时间足够逃生了。但是,在一些极端的碰撞变形后起火的案例中,5分钟的逃生时间还有点短。总之,电驹哥认为,续航里程和充电焦虑症在逐步缓解,电动汽车的安全性正日益凸出,尤其是碰撞后起火,如何顺利打开车门,如何快速逃生,是每一个电动汽车都要做好的功课。也是新能源汽车设计要考虑的问题。电驹哥是这么做的:一上车就把安全开门的各种锁、键琢磨透。确保发生极端事故后,能快速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