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l 3 月销量破万意味着什么?

寥寥思车
04-11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显示,2020 年 1 月特斯拉国产 Model 3 的销量是 2620 辆,2 月是 3900 辆(预估),环比增长了 48.9%。3 月销量是 10160 辆,环比增长 160.5%。

3月新能源销量:特斯拉万绿丛中一点红
对比行业整体情况,受补贴退坡与疫情冲击的双重影响,新能源汽车下行趋势依旧不减。3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万辆和5.3万辆,同比下降56.9%和53.3%。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同比均大幅下跌,在此背景下特斯拉逆势增长160%令人惊叹。

对比4月初我的文章《3月乘用车产量观察》,3月新能源乘用车产量为5.6万辆,特斯拉产量为1万出头,占新能源总产量的比例为18%。对应目前1万辆的销量数据,可以看到目前特斯拉可以说是以产定销,产多少卖多少,供不应求。

当时还做了一个特斯拉产量爬坡对比曲线,跟18年的加州工厂对比,可以看到3月份这个爬坡速度是颇为陡峭的,3月周产已经达到了2500左右,按照现在这个爬坡速度很快到周产3500,即月产1.5万辆,后面慢慢爬坡到月产2万辆将遇到平台期。


特斯拉月销1万辆是什么水平?

目前唯一销售的车型model3,无论是车型定位还是价格区间都完美对标奔驰 C 级、宝马 3 系、奥迪 A4L 车型,目前BBA这三款车3月销量数据还没有出炉,1-2月受疫情影响没有代表性,回顾19年他们的销量情况。


2019年3月奔驰C级、宝马3系、奥迪A4L的销量分别为1.5万辆、1.5辆、1.3辆另外雷车ES和沃尔沃S90分别为7k和4k,要知道以上车型销量都有数款车型支撑,所以特斯拉国产 Model 3 单凭一款标准续航版本,销量达到1万辆以上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3月份还受产能和疫情影响。 

但就此判断,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也会复制其在美国的辉煌,横扫轿车市场,我觉得为时尚早。采取直销订单模式的车企,在订单堆积时通过集中交付,经常会有很好的单月销量表现,尤其是特斯拉有着季末冲量的惯例。待存量订单消化完毕,后续敞开了卖还能不能保持销量规模还是未知数。
 
长续驶里程版本上市将成为胜负手
当然,还是得承认特斯拉model3已经对BBA造成很大的冲击,BBA在这个级别月销量稳定在4万辆,特斯拉上来就啃掉四分之一的市场。且目前特斯拉留存有大量等待国产长续航 Model 3 的用户。周五特斯拉官网公布了国产 Model 3 后驱长续航版的补贴后售价,339050 元;国产 Model 3 Performance 高性能版的补贴前售价,419800 元,当特斯拉把长里程这张牌打出来之后,与BBA 扳手腕的资本又厚实了很多。

按照42号车库的测算,即使对标低配的43C(真实价格要更高),目前长里程版本在10万公里拥有成本上已经基本打平,似乎没有理由干不过BBA的同级别。但是还是那句话,这场对决的胜负手不是在一线城市(上海、北京等限购城市),而是在广大的2-3线市场这是一场持久战,到6月份的时候再观察会看的更清楚。

最后回顾一下,特斯拉 Model 3 在美国的销量销量记录,2017 年下半年特斯拉完成产能爬坡之后,超越 BBA 仅仅用了 1 个季度的时间,中国市场能不能这么猛,想象空间有没有这么大,拭目以待。
结论
个人判断,特斯拉大概率可以在中国市场做到model 3月销1.5-2万,model y月销0.5-1万,成长为BBA之后豪华品牌的第四极,由此带来的产业变化是:
(1)蔚来、理想等新势力会加速边缘化;
(2)与iPhone在手机市场一样(华为小米绝不会定价高于苹果),特斯拉为各细分市场划定了标杆,其他品牌的电车定价空间只能在红线下(包括BBA);
(3)一定程度挤压BBA市场份额(中型轿车、SUV),考虑其利润空间BBA可能会选择降价,将压迫二线豪华、一线合资进一步下探,最后难受的还是三线合资和自主品牌
(4)如果20年特斯拉在中国真的复制了美国市场19年的辉煌,销量吊打BBA,恐怕马上会引起当局和同行的警惕和反感,本来想引入鲶鱼结果来了条鲨鱼,目前极度优惠的政策可能会遭受产业和政府层面的诟病。

我的建议是反正美国工厂停产、德国工厂进度缓慢,特斯拉今年可以考虑上海工厂的产能大量出口(覆盖亚洲、西欧市场),中国市场以利润率为核心指标,韬光养晦,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