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全球的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M系横空出世

评车
03-28
关注我们一起涨汽车知识哦!


多年以来,宝马都是以一个追随者的姿态紧跟行业大佬奔驰,可是在另一片天地,宝马却一直都是当中的佼佼者。


随着60、70年代欧美国家的经济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一项刺激的运动赛事也随之复兴了:赛车运动,在这片天地,宝马是当之无愧的引领者。


还记得在二战之前,宝马在各项赛车赛事中的成绩吗?它的产品似乎总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在二战之后的宝马,一是一开始它处于困境之中没有精力去参与,二是当时的经济形势也使得赛车运动渐渐没落下来。终于,到了70年代,宝马彻底走出了战后的颓势,它把目光再次投向了赛车运动之中……


只要提到赛车赛事和性能车,就不得不提到宝马的M部门。


所以,这一集,咱们就讲讲宝马M的故事。

外传(三):宝马M的起源


20世纪70年代,宝马在“New Class”系列大获成功后,渐渐在豪华品牌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时恰逢赛车运动复兴,为了能参与到其中,宝马在1972年成立了自己的高性能改装部门宝马Motorsport,它就是如今声名显赫的宝马M的前身。



宝马Motorsport的首款作品是为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献礼的宝马Turbo(E25)概念车,它是宝马Motorsport在2002的底盘基础上打造的中置后驱车,采用了楔形车身和鸥翼门的设计,它可以看作是后来经典车型M1的雏形。



基于E9平台打造的BMW 3.0 CSL是宝马Motorsport的第一台量产赛车,这台车在1972年5月亮相,它名字中的“CS”与此前的车型一样,是轿跑的意思,而“L”不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加长”(德文:Lang)的意思,它代表的是“轻量化”(德文:Leicht)。为了“轻量化”,宝马的工程师为3.0 CSL换装了更薄的钢板,隔音材料和车身装饰也被拆除,同时把车门、发动机舱盖和后备厢盖的材质替换成了更轻的铝合金材质。



完成了这番“轻量化”改造后的BMW 3.0 CSL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了非常抢眼的成绩,其中包括1973年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组别冠军以及1973年、1975~1979年的6次欧洲房车锦标赛冠军。可以说,BMW 3.0 CSL在赛场上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宝马M部门在赛车界的赫赫威名,同时也增强了宝马汽车在消费者眼中的运动性口碑。


外传(四):宝马M1的诞生


既然说起了宝马M部门,那么不得不提的就是赫赫有名的宝马M1,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辆M系列车型。上文中车叔提到,1972年推出的那款有着鸥翼门的宝马Turbo是宝马M1的雏形。但为何直到1978年宝马M1才得以正式下线呢?答案是石油危机。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宝马本来打算量产这辆中置后驱跑车的计划也随之搁浅——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高油耗、不实用的跑车只能成为被放弃的对象,因为油价的巨幅上涨让消费者的目光都聚集在省油和实用性上,这时推出跑车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宝马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它只能放弃了这款中置后驱跑车的研制工作。


70年代中后期,石油危机的影响减弱,宝马再次提出了制造这个级别跑车的计划。发动机的研制自然落到了Motorsport部门手中,但楔形车身与中置后驱的布局并非宝马擅长的,因此车身的设计交给了意大利著名的设计公司乔治亚罗,而底盘的制造则交由兰博基尼完成。可当时的兰博基尼正好身陷财务危机之中,因此宝马只得半途将底盘制造工作转给了其他公司。



最终,这辆由多方共同打造的宝马M1在1978年正式下线了,它的外形基于Turbo概念车打造,楔形车身和中置后驱布局有着强烈的意大利风格,而在车尾悬挂着经典的宝马M徽标。M1的公路版车型配备了3.5L直列六缸M88/1发动机,最大功率277马力,而Group 5组别赛车版本的发动机最大功率则被放大至850马力!


除了Group 4和Group 5级别的比赛,在F1还有一个专为M1赛车设置的比赛:宝马M1 Procar锦标赛,包括尼基·劳达在内的不少F1赛车手都曾参与其中。



最初的宝马M1只有赛车版本,但由于Group 4组别赛事对参赛车辆有量产要求,所以宝马开始批量生产M1的民用版本,不过最终也只生产了453台,正因为这样,M1也成了如今宝马最珍贵的车型之一。80年代初期,国际汽联修改了赛事规则,宝马也在这时彻底停止了宝马M1车型的生产。虽然M1的生命周期只有短暂的4年,但它却异常璀璨夺目,它的存在进一步提升了宝马的运动口碑,以及消费者对其品牌的认知。

车叔有话说


宝马的M部门从创立之初就和赛车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它本来就是为了制造和研发赛车而成立的部门,而制造量产车只是它的副业而已。


所以,下一集,车叔接着讲外传,咱们来聊聊宝马和它的赛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