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谁问,铃木老矣,尚能饭否?

凹凸万事屋
05-02



文 | 李一帆

图|网络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五天前,当坊间猝然传出“将有一家合资品牌退出中国市场”,而所有的矛头与推测都心领神会地瞄向长安铃木时,我想包括长安铃木自己在内,很多人的心里都浮过了“终于还是走到这一天”的喟然长叹。


放假期间,长安铃木连夜赶出的一纸声明,字里行间也写满了无奈,“一直在就长安铃木未来的发展进行积极讨论”“继续秉承‘精品小车’发展战略”“会对消费者、对相关方负责”……他们既不承认也未否认,颇有当年贾跃亭前往美国,留下那句“我会负责到底”时的画面感。



又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我还记得去重庆的时候,时常和老司机们聊起重庆出租车,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告诉我,最喜欢的车子就是天语,无所谓内饰简不简陋,主要是基本没啥故障,相比什么伊兰特、长安CX30,天语要省心得多。


姐姐家也在2007年买过一台银色天语SX4,当年10万出头,现在开起来照样风尘仆仆。几年前这台车出过两次严重的车祸,前后翼子板保险杠都被撞得七零八落,但三大件儿从来没坏过。十几年了,天语SX4的结实耐受直接让姐姐对所有日系车都肃然起敬。


是啊,或许当北京车展,我们站在W2展馆,看着角落里尚且不如长安汽车展台面积三分之一大的长安铃木展台,摆放的仍是雨燕、维特拉、启悦这些几年甚至十几年如一日的车型时,我们都快忘了,和很多渐渐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汽车品牌一样,长安铃木也有过岁月峥嵘。



铃木进入中国的时间甚至比大众、丰田、本田、日产都要早。


早在黄大发和红夏利刚刚下线、上海大众合资公司还在谈判中的1984年,铃木就踩着铃木修会长“向全世界扩张”的时间线,一边在美国张罗雨燕生产线,一边在中国与当时的长安机器厂签订了技术转让协议,委托长安机器厂生产铃木ST90系列微型车。(后来ST90系列其实是在昌河铃木手里发展得最好,也就是昌河黄色面包,当然这是后话了。)


铃木真正抛头露面是在90年代初期。1992年底,铃木决定将第二代奥拓车型引入中国,按照当时中国兵总的统一部署,奥拓被放在了重庆长安、吉林江北、湘潭江南、西安秦川四个地区同时生产、组装和整车销售。


彼时四个厂家其实是“明争暗斗”的关系,生产的产品好,才能有和外资继续博弈或合作的资本,否则只能坐等被吞并、被抛弃。



后来的结果咱们都知道了,吉林江北被吉利介入,幻化成了吉林通田,衍生出了杰士达、华普品牌;湘潭江南和吉林江北也纠缠过几个时日,然后被众泰收购;西安秦川则在生产了一段福莱尔后,被比亚迪收购;只有重庆长安由于配套最为齐全、整车质量高,最终脱颖而出,于1993年成功和铃木合资,长安铃木正式成立。


也正是长安铃木的这款奥拓,书写了中国微车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那时候的长安铃木还算是个蛮会营销的品牌,至少比现在机灵多了。一方面,奥拓0.8L车型本就便宜,4万元上下的售价对当时的汽车市场简直是炸街式袭击;另一方面,铃木还在中国市场首次推出了分期付款购车模式,玩转金融政策,让奥拓成为了人人买得起的车型。


一时间不少70后、80后的第一辆车,都是奥拓。1997年的时候,奥拓已经成为了中国家庭的主力车型,销量排名仅次于夏利,一个月几千辆不成问题。直到前几年,人们说起代步小车,脑子里出现的第一辆车都是奥拓。



奥拓飞入寻常百姓家后,2000年北京车展,长安铃木又趁热打铁推出了定位高于夏利、奥拓的“精品小车”——羚羊。这款1.0L的小车凭借150km/h的最高时速,第一次打破了人们对于小车型动力弱、反应慢的偏见,同时,由于羚羊对油耗和排放的严格把控,还在民间获得了“省油大师”的称号。没多久,羚羊就已经在二三线城市占据了一席之地。


羚羊不是不想进军一线城市,只是碍于当时一线城市对于汽车上路有着各种各样的限制。比方说北京,1.0L以下的车型就严禁在长安街行驶,这让只提供1.0L版本的羚羊既难在一线城市打开市场,又给人一种“老年代步车型”的落后印象。


于是很快,长安铃木就推出了堪称旗下最为经典的G13发动机,为羚羊增加了一款1.3L的版本,而且1.3L的羚羊依然可以保持1.0L的油耗水平。这款车上市之后不久,羚羊又随之推出自动挡,成为了当时国内最实惠的自动挡车型,瞬间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受到了高度关注,风靡一时。


反正我是在一共都认识不了几款汽车的年纪里,就熟识了羚羊与奥拓。



而在羚羊与奥拓之后,长安铃木还在2005年推出了雨燕,在2006年推出了天语SX4。


这两款车都是铃木历史上的经典之作。雨燕凭借极佳的操控性曾和飞度齐名,不少发烧友专门买来雨燕改装,就是为了用低价获取不错的赛道体验,至今仍是很多人心中的“神车”;天语SX4是当年铃木的跨界车型,因为设计时尚、多功能用途、节能省油、高通过性等性价比优势,其畅销程度一度和骐达差不多。


那是长安铃木最为巅峰的时刻。



从这些车型也可以看出来,从1993年到现在,25年来,铃木向中国市场提供的经济实惠的产品是合资品牌中最多的那个。


就像当年铃木修所说的,“铃木始终是汽车企业中的中小型企业”。100年来,铃木就是一直抱着以小搏大的平民化心态,才会始终站在为老百姓造车、用车的角度,无论在汽车设计亦或制造方面,都成为了小而美的历史代言与担当。


就连通用汽车当年入股铃木,也是因为“在造小车时不得不倚重铃木的特长”。原通用首席执行官瓦格纳从不讳言,“我不知道世界造小车的企业中,有谁能超过铃木。”



在中国汽车经济尚不发达,夏利、羚羊、奥拓、QQ普遍成为中等家庭的代步工具时,长安铃木和它的经典车型们,省油、结实、便宜,于老百姓而言就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桃花源式的存在。


然而,一旦脱离了落后经济的市场背景,当自主品牌涌入了这片纯净安宁之地,铃木不再是唯一,消费者的偏好也愈发水涨船高,少有人还中意小车,理想面貌自然会化作不可触碰的水中月。就像假设太守当初带着凡夫俗子们进入了桃花源,那桃花源很快就会成为人间的名利场。桃花源,其实是不存在的存在。


所以铃木专注于小车和微车这件事,本来就既是魔力,也是魔咒。



更何况自从进入2000年后,铃木与长安之间,便一直暗流涌动。


起因是因为2000年前后,眼看着紧凑型轿车、中型轿车的成长,长安汽车的高层们渐渐意识到,在中国,一直做面包车和小型车是没有前途的。于是他们开始谋求转型,希望引入外资企业更多的技术投入,很快,他们便“勾搭”上了福特。


没想到消息一出,遭到了铃木方面的激烈反对,因为早在合资之初,长安予铃木承诺不会再与其他企业成立合资公司。然而喝酒一旦上了头,拦是拦不住的。在2001年长安福特正式成立后,长安没多久又撩上了马自达,2005年长安马自达正式成立。


面对长安汽车的左拥右抱,铃木愤怒之下,果断中止了对长安的技术支持,一切合作都开始向此前“聊胜于无”的昌河铃木倾斜,暂缓在长安铃木投放新车型,并且一度主导将昌河铃木和长安铃木的车型并网销售。最激烈的时候,铃木修甚至一度扬言退出中国市场。


无奈昌河铃木和长安铃木的经销商素来不合,彼此不相让,并网销售的事情后来不了了之,昌河铃木也根本没有扶植起来。


最遗憾的是,铃木因此蹉跎掉了中国合资品牌发展的黄金十年。



从2006年天语SX4上市算起,到2013年底锋驭上市,整整8年,长安铃木没有过一款新产品问世。而正是这几年,丰田、本田、日产、现代等合资品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汽车市场站稳了脚跟,也可以说,是对市场蚕食鲸吞。


而长安铃木不但不出新,也不推陈,雨燕、天语、北斗星,十几年来完全没有换代,全部是小改款,甚至现在你可以查到的最新车型,还是2016款,连小改款都懒得改了;奥拓也是上市14年后,2009年才绷不住搞了第一次换代,从国外版的第二代车型直接跳跃过渡到了第七代。


你说是因为铃木对中国市场极度不敏感?从当年奥拓首创分期付款、羚羊在北京火速增发新版本这两件事上来看,我以为绝非如此。


很大程度上,长安和铃木的不友好关系,才是这种恶果的直接原因所在。


即便在锋驭上市后,长安铃木眼见着中国车市钵满盆溢、自主品牌高楼初起,然后在2014年底上市了启悦、2015年底上市了维特拉,却依然还是把产品集中在了A级及以下的位置,不管不顾这一市场早已不断萎缩,自主品牌在这一级别的技术和品质提升非常快,其它合资品牌用老平台搞的新产品也在走着低价路线,对长安铃木冲击巨大。第一款SUV锋驭上市没多久后就出现的质量缺陷迟迟没有得到解决,更是将铃木推向一蹶不振的深渊。


这是铃木的能力使然,也是长安的眼界使然。



何谓眼界?还有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有在日本在美国能够走量、能够一定程度提升品牌形象的车型,吉姆尼、超级维特拉、速翼特、凯泽西,长安铃木都没有引入国产。


这些车或多或少都是某些粉丝的信仰所在,比如历史悠久的吉姆尼一直凭借其短小精悍的外形以及强大的多路况通过能力深受越野爱好者的追捧,在很多人眼里,吉姆尼开创了轻型、紧凑型越野车的神话。


但是不国产,也几乎没有营销和宣传,加之由于奥拓的关系,铃木本身就被贴着“廉价”的标签,所以它们在普通消费者眼里,根本值不起十几万的售价,销量惨淡可想而知。


对于车企而言,最有杀伤力的事情,恐怕就是失去了产品的刺激,也失去了营销的激情,正因如此,长安铃木在沉默寡言中逐渐淡出了消费者的视线。


自从2011年长安铃木创下22万辆的销量新高后,便开始一路下滑,终于于2015年增长开始由正转负。



还记得2014年,长安铃木发布了一个“1855战略”,说的是到了2018年,长安铃木将推出5款新产品,产销量达到50万辆。可惜事不遂人愿,2018年再次听到关于长安铃木的大消息,已经是“或将退市”。


在2012年铃木黯然退出美国市场之后,6年时光,铃木又不幸成为了中国车市退潮时的裸泳者之一。



决斗的枪声尚未响起,命运的刺客已在途中。


铃木的跌宕起伏让人见微知著,随着自主品牌的蓬勃向上,谁能说未来几年,不会有更多的裸泳者被尴尬在沙滩边缘呢?尘埃渐满,岁月已经断层,就像20年前谁人又会想到,如今的年轻人们再买车时,连铃木是谁都想不起来了呢?


食不下咽,铃木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