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最大的“狼子野心”:成为这个世界的“知识教主”

百城百县
01-09


罗振宇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有人喜欢,也有人讨厌。他认为自己只是个商人,没有情怀,只为赚钱。


2020年,罗辑思维将会正式启动上市流程。三个多月前,北京证监局称,“罗辑思维”已开始上市辅导,辅导期为9月到12月。

 

早在2017年罗辑思维D轮融资时,其创始人罗振宇,身家就已经超过30亿元。

 

这两年,随着旗下 “得到”APP业绩的突飞猛进,罗辑思维估值已经大幅上涨。

 

2008年离开央视,2012年与人合伙搞自媒体,2014年自立门户,2015年上线得到。脱离体制以来,他从一个靠走穴谋生,惶惶不可终日的“无业游民”,变成今天身家百亿的成功企业家。

 

有人喜欢罗振宇。

 

他们看“罗辑思维”、用“得到”、听罗振宇跨年演讲,拿出真金白银,为罗振宇撑起几百亿的知识服务帝国。

 

也有人讨厌罗振宇。

 

他们认为他是骗子,割韭菜,说他是中年人的保健品,讽刺“中年人听罗振宇和老年人用权健没什么区别”。

 

而罗振宇自己说,我就是个商人,没有情怀,只为赚钱。

 

小编认为,真正的罗振宇,所图者大矣,所谋者远矣。他远远被我们低估了。

 

01


2008年,罗振宇35岁

从央视离职

 

2000年的央视,极度缺乏能写的年轻人,而罗振宇,恰好很能写。

 

他没有放弃任何一个能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哪里有需要就往那里钻。

 

最高光的时刻,罗振宇连续三年,担任了央视3.15晚会的总撰稿人。


他在央视站稳了脚跟。此后,又陆续担任了《商务电视》、《经济与法》的制片人。

 


2004年,罗振宇得到了他在央视最重要的一个机会:担任《对话》栏目的制片人。

 

《对话》于2000年由王利芬创办,到2004年,已经成为央视的王牌节目之一。

 

王利芬离开《对话》后,央视领导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制片人,直到半年后,才决定让罗振宇试一试。

 

当时,这个栏目已经走到了顶峰,往任何方向走都是下坡路。

 

所以罗振宇也没有太大的修改,基本上是按照王利芬定下的方式,修旧如旧,只是把现场表现形式做了一些创新。

 

罗振宇明白,要在这个节目书写自己的丰碑,基本上不可能。

 

所以,他把担任制片人当成了自己学习的机会。

 

由于这个节目要开大量的策划会,罗振宇有机会接触到各行各业最顶尖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高级别的官员。

 

他利用央视的名气,以策划为由,邀请自己喜欢的专家学者到央视给自己上课。

 

多年以后,他向许知远笑言,这其实是贪污腐败。他等于用公费重新上了一次大学,而且是最顶级的大学。

 

罗振宇的制片方式和一般的制片人也不一样。

 

他会把自己代入主持人的角色,不仅自己撰写主持人的开头语和结束语(这并不是制片人的工作),还常常要求主持人不能有自己的发挥,必须和自己完全一致——他称之为“灵魂附体”。

 

如果哪个主持人不好好配合,他就会感觉“半身不遂”。

 

尽管《对话》栏目依然风光,但罗振宇却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

 

他能够明显感觉到电视已经走入了下坡路,而互联网正在风起云涌。

 

用他的话说:“船还是这条船,但是底下的水慢慢枯竭了。”

 

另一方面,罗振宇越来越羡慕主持人,而不甘于留在幕后当制片人。

 

尽管他的名字会在节目最后出现在显眼位置,但是没有人会注意到。因为所有的光环,全在主持人身上。

 

罗振宇悟出一个道理:

 

时代已经变了,组织的力量在弱化,个人品牌在突出。未来将是个人品牌大放异彩的时代。

 

他有了一个越来越强烈的愿望:我一定要想尽办法,把这张胖脸放到电视上去,形成自己的个人品牌。 

 

02


罗振宇用四年时间

孵化出了强大的个人品牌

 


2010年,罗振宇在腾讯的一个活动上认识了申音。

 

申音原是《创业家》杂志的主编,后来自己创业,成立了NTA创新传播公司。

 

他运作了一些自媒体项目,引起了罗振宇的兴趣。

 

2012年,日本佳能公司推出5D Mark3 这款划时代的产品。

 

罗振宇发现,用这个产品拍出来的视频,和电视台那种昂贵设备拍出来的,差别并不大。原来制作一档视频节目需要几百万的设备,现在几万块钱就够了。

 

而此时,中国两大视频网站优酷和土豆合并,形成了国内最大的免费开放平台。

 

罗振宇敏锐觉察到,这是自己的机会。

 

他早就意识到:电视将死,视频永生。能够制作自己的视频,并且放在互联网上传播,对罗振宇无疑具有爆炸性的吸引力。

 

他和申音谈了自己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做一档自己的视频节目。

 

申音负责运营,罗振宇负责前台出境。他们把节目命名为:罗辑思维。

 

由于罗振宇此时正抱着“U盘化生存”的理念,还是孤家寡人一个,而申音有一个运行良好的公司,所以两人的关系有点类似艺人和经纪公司的关系。

 

罗振宇把自己定位为“U盘”,申音定位为“妈咪”,前者是依附于后者的。

 

这从他们为这个项目设立的新公司的股权结构也可以看出来:申音占股82.45%,罗振宇占股17.55%。

 

2012年12月21日,传说中的“世界末日”,罗辑思维第一期节目上线了。

 

同时,他们还开了一个同名公众号,每天发送60秒语音。

 

罗振宇发挥了自己超能侃的特长,在视频里扮演了一个渊博的、睿智的、有情怀的读书人形象。

 

他还充分发挥死磕精神,要求录视频要表达清晰、言语流畅,只要有任何一处引起费解或打磕巴,就要从头开始再录一遍。

 

40分钟的节目,往往要录6、7个小时才能完成。

 

而罗辑思维公众号也体现了罗振宇独有的特征。

 

他要求,每条语音要正好录到60秒,多一秒、少一秒都不行,而且,要在每天早上6点半发送。

 


罗振宇对外宣称,这条语音是自己一遍一遍重录,一直说到刚好60秒为止;

 

每天早上的语音,都是他自己六点多起床亲自发的。

 

对一个已经长期过惯自由日子的胖子来说,每天早上六点钟准时起床,的确是非常困难。

 

更难的是,这件事情要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

 

此事究竟是真是假,我们无由得知,毕竟用技术或者用助理,都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必要非用如此痛苦的和高成本的方式。

 

我倾向于认为,早期的罗振宇确实是自己坚持做下来了,但后来应该是用了技术手段。

 

例如,集中时间录很多集,把时长不对的用调速器调到60秒,然后由助理设置好每天早上六点半发。

 

但是即便如此,要每天发一条信息,需要找灵感、找素材、找角度、写稿、录制,

 

能几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也已经是极度不容易。

 

有一次,罗振宇熬到凌晨三点,还是不知道第二天该发什么好,一时之间,连想死的心都有——作为一个靠写字为生的人,我很了解这种痛苦。

 

而这么痛苦的事情,罗振宇承诺要做满十年。

 

无论如何,这种死磕的态度,感动了观众和听众。他的视频和公众号,很快就发展起来。

 

短短几个月,视频播放量和公众号粉丝都超过了百万。

 

而且,这种以个人形象为基础打造的“魅力人格体”,对受众具有强大吸引力。

 

起初,罗振宇和申音完全没有想如何变现的事情,他们就是把节目做好,等着流量起来。

 

罗振宇把这称为“等包养”。

 

罗辑思维上线8个月的时候,罗振宇发起了一次号称“史上最无理”的会员招募计划。

 

他事先不透露任何会员权益,并宣称“爱,就供养;不爱,就观望”,放出5000个定价为200元的普通会员名额,和500个定价为1200元的铁杆会员名额。

 

罗振宇认为,三天之内,预定的名额应该可以卖完。

 

事实是,共计5500个名额,5个多小时就销售一空。半天时间,罗辑思维进账160万。

 

用户的狂热,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而他们的强大购买力,也让罗振宇意识到,这事成了。

 

几个月后,罗振宇又策划了“事先不告诉你是什么”的卖书事件。他做了一个图书包,定价499元,里面装的是读者完全不知道的6本书和3件神秘礼物。8000个图书包,90分钟就卖光了。

 

后来,罗振宇又卖了月饼、茶叶等,每一次都是很快就售罄。 

 

03


罗辑思维继续突飞猛进


2014年6月17日,离开申音一个月后,罗振宇和搭档脱不花等人,联合成立了北京思维造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罗辑思维的运营主体。

 

这一次,罗振宇对公司具有了完全的掌控权,他成为占股超过40%的唯一大股东。

 

而且,还引进了天使投资人。雷军的顺为资本,作为唯一的机构投资人,向罗辑思维注资数百万元。

 

罗辑思维继续突飞猛进。

 

仅仅通过与外部机构合作卖书,逻辑思维的营业收入就超过了1个亿。

 

喜欢罗振宇的人,对他推荐的书,几乎照单全收。

 

2015年10月,罗振宇拿到了B轮投资,估值高达13.2亿,成为当之无愧的自媒体第一人。

 

2015年末,罗振宇又推出了另一个惊人创举:在水立方举办个人跨年演讲会。

 

这场演讲名叫《时间的朋友》,全长4个多小时,所有节目内容,就是罗振宇一个人站在舞台中央叨逼叨。

 

现场4000张门票销售一空,还有几百万人通过视频直播观看。

 

尤其令人目瞪口呆的是,罗振宇宣布,这样的演讲,要连办20年,并且推出了99张定价4万元的20年联票和300张定价3万6的19年联票。

 


而这些票,也被一抢而光。

 

仅一场演讲会,罗振宇就进账几千万。

 

那些买联票的人,连罗振宇要讲什么都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去都不知道,自己未来还会不会感兴趣都不知道,就一掷万金,预定了未来19或20年。

 

04


罗振宇推出得到APP

 

2015年底,罗振宇还做了另一件大事,完成了罗辑思维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转型。

 

他推出了得到APP。

 

起初,这个小小的APP,只是满足人们一些碎片化阅读的需求,主要的服务有两项:

 

一是每天挑选6条不同领域的信息,做成一两分钟的语音和相应的图文;

 

二是挑一些书籍,缩写成一两万字的“干货版”,一本卖九毛九。

 

但后来,得到又陆续推出了李翔、李笑来、薛兆丰、宁向东、万维钢、梁宁、武志红、香帅、刘润等人的付费课程,一举成为知识付费领域的头号玩家。 



其中,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定价199元,卖了43万份,销售额8千多万。其他千万以上销售额的课程,也比比皆是。

 

2018年,得到的用户已经超过2500万,营收也超过2亿。

 

在得到的助力之下,2017年,罗辑思维获得了D轮投资,估值达到了80亿元。

 

罗振宇个人身家,也就此超过30亿。

 

2018年底,得到又推出了“得到大学”。

 

售价10800和12800元的3个月课程,很快就售罄。

 

按2019年春秋两个班共计5000人的招生规模计算,仅此一项,就收入五千多万。

 

罗振宇敢于冲刺IPO,是“得到”给他的底气。


05


罗振宇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人

 

作为自媒体致富第一人和知识付费头号玩家,罗振宇和罗辑思维,从来都伴随着巨大的争议。

 

主要的争议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贩卖焦虑

 

另一个针对罗振宇的集中批评,是说他贩卖焦虑。

 

如《罗振宇的骗局》、《罗振宇:“那个贩卖焦虑的骗子”》等刷屏文章,都说了这个问题。

 

罗辑思维的起家,本质上是做知识的二道贩子,由罗振宇和他的团队看一些书,总结出一些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再传递给用户。

 

但是,要把知识贩卖出去,并非易事。因为人们普遍习惯了知识是免费的。

 

而且人都有惰性,懒得去学习新的知识。

 

所以很多知识付费的运营者,采用了“恐慌营销”的方式。罗振宇或多或少也迎合甚至放大这一点。 



他的演讲、视频和文章中,经常会宣扬社会变化快、生活压力大,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无情淘汰的论调。

 

这被认为是故意制造知识恐慌,为贩卖二手知识做营销。

 

但我倒认为,从这个角度批评罗振宇的人,高看他了。

 

人们的焦虑,并不来自于罗振宇,而是来自生活本身。对那些本不焦虑的人,罗振宇也制造不了焦虑。

 

所以,实际情况应该反过来说:

 

人们先有焦虑,罗振宇迎合这种心理,提供相应的产品;而不是反过来,人们本来不焦虑,被罗振宇忽悠得焦虑了。

 

2、收智商税

 

从这个角度批评的人认为,罗振宇提供的那些所谓“知识”,其实是变味的鸡汤、或成功学的陈词滥调,并不能对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

 

而罗振宇卖会员、卖书卖月饼、卖演讲门票、卖付费课程,是把用户当成韭菜,一遍一遍地收割。

 

他们认为,为罗振宇花钱的人,都是智商有问题。

 

他们付的钱,是因为智商不够而向罗振宇交的税。

 

网上有两个特别讽刺的评论,是这样说的:

 

罗辑思维既没有逻辑,也没有思维;

 

中年人听罗振宇和老年人买权健本质上一样。

 

罗振宇提供的“知识”,是否有用,确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他的一些文章和视频,的确只能起到“心理按摩”或娱乐的作用。

 

但是,我一直认为,罗振宇宣扬的“人要上进,要持续学习,要死磕自己”的理念,对社会和个人都是大有裨益的。

 

而他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其中有价值的也不在少数。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次演讲,能有一句话对用户有启发,就值回票价了,何况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免费。

 

再者,现在无数的APP都在争夺大家的使用时长。

 

用户喜欢看罗辑思维,怎么也比看抖音强吧?听跨年演讲,至少和听跨年演唱一样值得吧?

 

追求上进,持续学习,不丢人。

 

对别人追求上进和持续学习冷嘲热讽,才丢人。

 

今天在得到上讲经济学的,只是一个薛兆丰,未来,谁能肯定不会是凯恩斯、熊彼特、萨缪尔森、弗里德曼那一流的人物?

 

假如今后在得到上讲《王安石变法》的、讲《量子力学》的,都是中国乃至世界顶级的学者,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岂非就获得了知识的定义权和权威通识的评判权?

 

如果罗振宇成功,未来的中国人,想要获得最好的、最权威的通识,岂非只能通过得到?

 

罗振宇说他是商人。但我看来,他绝不仅仅是商人那么简单。

 

如果只为钱,他现在拥有的财富,早已足够他和家人舒舒服服地过好几辈子。

 

罗振宇,骨子里还是一个读书人,他要的是天下读书人都读他的书,要的是知识的定义权和发售权,要的是成为这个世界的“知识教主”!

 

这才是罗振宇最大的“狼子野心”。


作者:何加盐,一个专门研究牛人的牛人。已经写完了BAT三部曲和TMD三部曲,都是一万五千字以上长文,欢迎鉴赏。



编辑:徐诺

图文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牛文分享,如违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曹操出行三车(车身、车载、车网)媒体官方热线

郑女士189 8070 9966

 往期精选

热文:洋河股份:“引领潮流”是最美的姿态


推荐:曹德旺:我用机器人,是被逼出来的!

扫码关注我们

那些商业leader公众号

投稿热线:17780707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