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带你去远方
○
我们带你去了解远方
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
北宋庆历四年,巴陵太守滕子京在三国鲁肃阅兵台的基础上重修了岳阳楼,又修书请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这二人使岳阳楼名声大振。为了纪念两位先贤,在岳阳楼景区修建了双公祠,为湘北明清祠堂式建筑风格,白墙青瓦,意境深幽。祠内设有“岳阳天下楼”和“双公忧乐情”两个展厅,分别展示岳阳楼的建置沿革、形制演变和两位先贤的生平及其对岳阳楼的历史贡献。
历经数代修葺建造,岳阳楼外观造型也并非代代相同。“五朝楼观”便是以青铜微缩铸造的形式,重现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五座风格各异的岳阳楼,流水蜿蜒环绕,巍楼倚碧水,动静结合,刚柔并济。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新碑廊位于岳阳楼的东侧,长240米,呈北斗七星状。分四个碑区:领袖碑区、古代名家碑区、当代名家碑区、岳阳楼记碑区,共嵌80余方,新增作品59幅,其中29幅属首次面世,名人大家对于岳阳楼的称颂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穿过新碑廊,苍翠掩映下的岳阳楼便在眼前豁然开朗了。岳阳楼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是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纯木古建筑, 它坐东朝西,面朝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领会到“衔远山,吞长江”的形容堪称神来之笔。
岳阳楼构造古朴端庄,气势恢宏凝重,楼高19.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式纯木结构。整座楼由四根直径46厘米的楠木金柱、12根木廊柱和24根木檐柱支撑,柱上架梁,梁上立柱,全部采用插榫法构造。三层楼中,设置、装饰、图案风格各异,特显风姿。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岳阳楼除了建筑本身之外,周围各种形态各异的“狮子”也相当特别,个个憨态可掬,与我们印象中庄严威武的形象相差甚远。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古建筑里的“狮子”同样也有“南北差异”,算是一种特殊的南派风格了。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千百年来,岳阳楼矗立在八百里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气势雄伟,当年鲁肃在此检阅东吴水军,静静地守候在湖边看年复一年,水涨水落;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风云漫卷,踪迹杳然。我们驻足观望洞庭湖,仿佛穿越千年,历史的云烟中,鲁肃挥斥方遒,发号施令,诗人们高谈阔论、浅吟低诵,仿佛就耳边回响。
寰行中国•文化之旅线路第三条线路至此正式收官。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千百年来,人类溯水而徙,伴水而融,水给了人类衣食之源,人们接受水的馈赠,形成有地缘特色和各种与水交融的生活形态。
梵净山最优质高山水源,造就山下世外桃源自然村落“云舍村”;
一面靠山,三面环水的地势,让芙蓉镇成为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
拥有最古老完善的水稻引水灌溉体系的城头山遗址成功解码湖南稻作悠久历史;
南并湘、资、沅、澧四水,北吞长江之势,成就了“八百里洞庭湖”,也让岳阳楼举世闻名。
水有两面性,在接受它的恩赐的同时,也要面对它的无常。
而下一站,我们将北上,开启“治水而兴”的寰行主题,敬请期待。
汽车带你去远方,我们带你去了解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