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博主Amanda:把世界浓缩进一个厨房

无道不孤
12-06
关注并标星「无道不孤」 收获有态度的旅行

每周一三五  11:30按时推送


 

最开始关注厨娘Amanda,还是好几年前偶然在优酷看到她的《曼达小馆》居酒屋系列视频。视频里的她在日本街头寻找居酒屋,品尝特色美食,然后回到自己的厨房,把这道菜复刻出来。

 

看得出来她很喜欢旅行,吃吃喝喝永远是主旋律,在其中不断发掘新的灵感,然后运用到自己的烹饪中去。


对她来说,旅行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逛当地的菜市场,「这是旅行中最快速、最直观了解到当地文化的一种方式。」

     

在她偶尔更新的「曼游记」旅行vlog里,也能看到逛市场、排队买当地小吃的场景。


「在菜市场,你可以买到很多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食材,还有从没有见过的水果。还能快速了解当下季节有什么,和形形色色的本地人聊天,可以快速感受到这个城市的饮食文化。」

 


她的食谱总是能令我眼前一亮,跟着她的视频,我学会了日式土豆沙拉、鱿鱼一夜干、芬兰的黑面包、韩国的春川辣炒鸡排、英国的草莓trifle……成功率还都特别高,颇有种足不出户吃遍世界的感觉。

 

如果不是我确实在厨艺上天赋异禀,那就一定是Amanda的视频拥有神奇的魔力——基本上她所做的异国料理,都事先在当地尝过,再加上她是用做科研的态度做菜,所以跟着她的视频做,总归差不到哪里去。

 

她试图用美食与世界做最真实的沟通,然后把偌大的世界浓缩进「Amanda的小厨房」里。 




                 

佛系厨娘,佛系旅行

 

在去过的菜市场中,日本大阪黑门市场给Amanda留下了深刻印象。


「日本关西地区的饮食文化很丰富,而且有很多不同于关东地区的东西,」她解释道,「比如天妇罗,在东京和大阪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食物。东京的天妇罗就是大家熟知的那种,而在大阪,天妇罗更多是指炸鱼糕。」

 


作为一个时常强调「做作」摆盘的美食博主,她特别喜欢那些蔬菜很新鲜、摆放也很整齐的菜市场。


「如果你去伦敦,一定要去Borough Market,这是我在伦敦生活的时候,一有机会就去逛的地方,本身就很赏心悦目。」


Amanda在英国生活过近十年,特别喜欢伦敦,她说,伦敦是一个丰富多彩、无所不包的城市,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你感兴趣的东西,就像十八世纪英国文学家塞缪尔·约翰逊说的,「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生活」。

 

寻找有趣的餐厅也是旅行的乐趣之一,但佛系的她却从不提前做详尽的攻略。用她的话说,就是「不要被功课打卡限定自己的旅行路线,逛到哪里就吃到哪里,反而会遇到很多惊喜。」


随意至此,她也很少踩雷,因为早已修炼出灵敏的「美食雷达」。


「大概看到一个餐厅的外观、菜单和正在用餐的食客,我就能大概猜到这个餐厅卖什么样的菜,它的定位和消费人群是什么」。这种挑选餐厅的经验很难形成法则,所以她称之为「直觉」。


「直觉不准的人怎么办?」

「那就去受当地人欢迎的餐厅吧……这种餐厅一定有其过人之处,值得尝试。」




                 

旅行是灵感源泉

取之不尽

 

Amanda的很多原创食谱,灵感都来自于旅行。「我不会追求百分之百地还原旅行时尝到的美食,而是会提取这道菜中令我感兴趣的灵感或者元素,然后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烹饪习惯中去。」

 

你一定想不到,在炒苦瓜时加入鲣鱼高汤和味淋,能让苦瓜变得清甜爽口吧!

 


这个做法是Amanda在日本冲绳旅行时学到的,「鲣鱼干是用一种很特殊的发酵方式去提取鱼的鲜味,在日本菜中经常用到鲣鱼高汤。我以前也是一个不吃苦瓜的人,吃到这样的做法后,才解除我多年对苦瓜的误解。」


九月底的时候,她去了一趟巴西,吃到了圣保罗知名米其林餐厅大厨Eric Berland做的一桌「橙宴」,还在后厨参观了当天的甜点做法——经典法式可丽饼搭配橙汁酱汁和糖渍橙子皮。

 


「做法简单,但是味道非常清新和谐,受他的启发,回国后我也研发了一道橙汁荷兰松饼,同样操作简单、味道缤纷,特别适合做brunch!」



她在旅行中接触到新的食材、新的调味品、当地的传统烹调方式,然后用自己的方式结构重组,她写出来的食谱,总是让人眼前一亮,又不会令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

 

她的视频不刻意追求效果,真实还原每一个步骤,用大白话把经验和巧思陈述明白,跟着她的视频做菜,厨房小白也能轻易收获自信心。

 

这或许和她的专业背景有关。本科在北大学习药学,研究生去了英国约克大学,进修认知神经学,正经厨娘的背后,其实是妥妥的理科学霸。

 


理科思维的训练,让她养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严谨态度,做菜早已并非单纯的满足口腹之欲,而是透过表象挖掘背后那个更加丰富和完整的世界。

 

从2010年在英国上学时开始在博客上写食谱,2013年拍摄上传第一个美食视频;从「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的忙碌状态,到组建团队成立曼食文化。


至今,已经发布了400多个原创菜谱、300多个视频,Amanda逐渐成长为在YouTube、b站拥有粉丝150w+,微博粉丝超600w的「阿老师」。




                 

美食不是治愈

 

与很多人不同,Amanda并没有那么关注美食背后的情感因素。

 

「我可以理解很多人吃到美食会有美好的回忆,我也会有,但美食对我而言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东西,即使它没有人格背后的情感,我也觉得它是有趣的。」

 


美食对她来说,和「治愈」并无太多关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本身就能给她带来乐趣,「这让我觉得我并没有什么需要被治愈的事情」。


一个食物,从最开始鲜有人知,变成大家广泛接受的食材;一种食材,通过不同的烹饪手法,发生各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不同国家之前饮食文化的区别,以及岁月变迁过程中烹饪体系的演化……探索这些议题,就是她的快乐源泉。



她在旅行中探索各国各地的美食元素,在《曼达小馆》、《曼食慢语》、《曼食快语》的系列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在她把好奇的触角,伸向了中华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典籍,在今年11月推出了全新的视频系列《古人吃点啥》。


古代文人才子聚会时吃什么助酒兴?夏天吃什么消暑?冬天吃什么暖身?这些问题,她在古籍中找到答案,然后亲手复刻出千年前的味道,实在是妙。



符合她一贯的严谨作风,新节目的构思、节奏、布景穿着,甚至是食器杯盏都精心设计。幽幽古琴曲,搭配娓娓道来的解说,Amanda的新视频仿佛拥有让人静气凝神的神奇功效。


对美食的探索给她带来乐趣,却无意间治愈了我。


但真的不要半夜看,手里的夜宵马上就不香了。



点击开启你的定制之旅

# 不孤旅行推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