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初的一场冷空气,终于也让南方放弃抵抗,成功入冬。但南方的再冷,在中国这三个地方面前就只能俯首称臣了,它们分别是“北极”漠河、“冷极”根河以及“寒极”阿勒泰。而作为久居南方的新疆人,一到冬季怎能错过去极寒之处的机会。阿勒泰,我拐个弯就到。
不过,这次的北疆之行可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而是参与到江西五十铃mu-X牧游侠与中国国家地理的联合科考活动。作为这项活动第二季的收官站,我们将从乌鲁木齐出发,进入准噶尔盆地的腹地,顺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进入阿尔泰山脉深处的可可托海,最终再北上至阿勒泰市结束。
与往常参与的各类自驾穿越不同,这次活动之所以有“底气”称之为科考,是因为有了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苏德辰老师的加入。一路上,我们将跟着苏老师一起研究考察当地的地貌环境、动植物生态等多个项目。同时也会沿途拜访动物保护站、水文气象观测站等等一些大家并不了解甚至难以涉足的地方。
好了,简要介绍完背景,我们这就出发吧!身为曾经常年开车到处跑的“本地人”,深知在面积辽阔、路况复杂的新疆境内,最合适自驾的莫过于硬派越野车。而我们此行的座驾,mu-X牧游侠无疑是符合要求的伙伴了:车身尺寸够大,能装;承载式车身结构+中后两把差速锁,够结实,越野性能够强;1.9T/3.0T柴油发动机,扭矩够大且续航能力长。当然了,在动辄零下2、30度的北疆地区,柴油车低温启动难的问题会不会在mu-X牧游侠身上出现呢?这也得在路上一见分晓。
DAY1:出发,我们去看野马!
沿着高速公路,走出被雾霾笼罩的乌鲁木齐,我们第一站前往位于吉木萨尔县的普氏野马保护中心。之所以把保护中心建在这里,是因为当地的卡拉麦里山的区域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划为了动物自然保护区,而从国外引回的普氏野马,在2001年终于在这里成功适应了野外生活。
普氏野马目前都还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国内种群总数只有600多匹,跟咱国宝大熊猫是同级别的,一般人想近距离接触到它们还真挺难。但好在,新疆野马养殖中心一直都在以人工圈养+野外放归的方式饲育普氏野马,所以在养殖基地,我们得以近距离接触到它们。
普氏野马通常以3~4只母马+1只公马组成一个家庭,大的家族可以有20多只野马。它的体型比普通家马要小,额毛与颈鬃也与家马有着很大的区别。另外,普氏野马脾气跟警惕性也比家马要强很多——不过这可能仅限于野外的成年野马。在我们参观的时候,小野马一看到有人围观,就好奇地跑到了围栏边上凑了过来,完全不担心已经在想“马肉该怎么做才好吃”的同行广东媒体老师....
最后得说一句,普氏野马应该是叫作准噶尔野马或者亚洲野马,因为它们原本就生活在新疆东部、甘肃北部以及蒙古国西部这一块区域。1878年沙俄出名的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发现了它们,从此被命名为“普氏野马”。但就在这短短100多年中,由于气候环境变化及人类大量捕杀的原因,普氏野马数量急剧下降,到了上世纪70年代,野生普氏野马已经基本消失灭绝殆尽。目前新疆卡拉麦里保护区里这些普氏野马的前辈,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从欧洲引进回来的驯养野马,经过繁殖中心工作科研人员这么多年的努力,这些远离家乡的野马们,才终于踏回了自己祖先曾经驰骋的地方。
DAY2 :在五彩城上一堂漂亮的地质课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实际已经快9点了),我们车队就踏上了新的旅程。头一夜,我们住在了准东五彩湾,这里以矿业发达而闻名,换作以往我的游客视角,这里也不过就是有彩色山丘跟纯天然温泉的小景区而已。但跟着苏德辰老师带队的科考团之后,一扇新的大门就此展开。
车队一路行驶到五彩城景区内部,这里在两三年前还对外开放,如今因被纳入到了卡拉麦里动物保护区内,已经彻底关闭。
但即便是在冬季,五彩城的壮丽景象也依然让人惊叹。戈壁滩上的大片的丘陵,因地壳运动被不断挤压,生长,隆起,而不同时期的土壤包含了不同的沉积物,所以形成了多重的色彩。同时,这些丘陵又经过上亿万年的风雪侵蚀,最终变成了现在这幅彩色丘陵的地貌。
跟着队伍进入到山沟深入,在苏老师的指导讲解下,我们近距离地观察到更多的地质现象。比如在水蚀作用下造成的断裂与分层节理;因盐分常年的堆积,在岩石缝隙之间形成了硫酸钙的水合物,那就是石膏....
满满地收获了不少地质学科普知识后,我们继续深入准噶尔盆地,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继续北上而行。由于是人迹罕至的野外区域,在这里遇见野生动物的几率大大增加。有时不时成群出现的鹅喉羚,偶尔还有一两只警惕但又好奇的赤狐。
这条“路”全程都是覆盖积雪的车辙,我们开着的mu-X牧游侠都换上了倍耐力Scorpion(蝎子)的AT胎,挂上高速四驱之后,一路都可以放心畅快地前行,最终在傍晚抵达今天的住宿地:杜热镇。
DAY3 :考察严冬下的河狸之家
清晨从杜热镇出发,我们今天主要的行程之一,是前往布尔根河考察河狸栖息环境,没错,就是下面这个可可爱爱的小家伙。(图片来自网络)
河狸最主要的栖息地是在欧洲,在我们国内就只有在阿勒泰地区的青河、布尔根河等少量流域会有河狸家族存在,它们叫作蒙新河狸。由于猎杀、栖息地破坏等人为因素,蒙新河狸总数也只有数百只而已,所以国家专门在布尔根河流域设置了河狸自然保护区。
在保护区负责人、河狸专家陈刚老师的带领下,大家顶着严寒近距离参观了河狸们的住所。它们冬季会在河边搭建一半在陆地一半在水里的巢穴,用来抵御恶劣天气以及天敌。河狸有着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惯,白天在窝里休息,到黄昏之后才会出来觅食,而它们的食物,主要就是各种树皮、树枝、芦苇,是真正吃树皮长大的家伙。
河狸不仅会盖房子,而且还会筑水坝,是个不折不扣的“基建狂魔”。它们会用树枝、石块、泥巴等东西垒成堤坝,拦截河流的水量,以保证水面有着足够的高度能保护住自己的家。据保护人员表示,有些河狸家族拦截出来的水塘面积甚至可以有数公顷之大。
告别在寒冷艰苦环境里生活的河狸,我们驱车继续前往可可托海。可可托海在新疆本地算是个小有名气的旅游景区,这里以出产奇石以及有个巨大的3号矿坑而闻名。
但我们考察团可不是为了这点儿噱头而来。要知道,可可托海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都是没有姓名,只有个“111”的代号,外人是没法轻易进入的。之所以如此神秘,是因为可可托海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整个可可托海伟晶岩矿床已发现矿物76种(包括变种),甚至还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新矿物:额尔齐斯石。
(注:图例元素成份标注有误,实际为Na2Si4O9)
光是丰富就罢了,可可托海还盛产锂、铍、硼、铌、钽等稀有金属矿物。这些矿产所提取的元素,是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等重要原材料之一。换句话说,就是有了可可托海出产的这些矿产,咱们国家的“二弹一星”事业才得以顺利实现。甚至在五、六十年代给苏联还外债时,光是可可托海的矿产资源就还掉了40%以上债务。由此可见,可可托海这不起眼的小镇,曾有多么辉煌的历史。
DAY4: 雪,原来是如此重要
除了以矿物资源丰富闻名外,可可托海的“冷”可也是相当地出名,这里的水力部门曾经测出零下60℃的低温。还好我们来的这几天温度挺适宜,区区零下20多度而已。之前一直担心柴油车会有低温启动难的问题,特意问了下司机师傅需不需要晚上起来热车。结果师傅说完全不用,早上起来一次就能着车。看来牧游侠配备的点火预加热系统在这种天气下,还是比较有用的~
感慨完温度,我们今天的主要行程是去拜访额尔齐斯河上游的一个水文观察站,在这个偏僻而寒冷站点工作的张伟博士在做一项重要的科研工作:研究积雪。
看到这满院子奇怪的测试仪器,也许你跟我一开始想的一样:研究积雪,到底有什么用呢?实际上,额尔齐斯河是北疆地区极其重要的水源地,而额尔齐斯河水的来源,正是上游地区的积雪。通过检测分析积雪的各项数据,可以更为准确地推测来年的河水水量,给沿途地区的水利、农业等决策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撑。同时,还能根据历年的积雪情况,来分析当地气候环境的变化等等....
同时,之所以把监测点放在这里,张博士也表示主要是因为这里的雪够大,离城市够远。阿勒泰地区冬季时常会有暴雪,一整晚下个一米多高的雪也都不是稀罕事儿。我们走在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下面这种路边箭头,这就是当大雪完全掩盖住路的时候,告诉你马路宽度的指示牌。
当我们下午走进已经鲜有人迹的神钟山景区时,也都体验了一把积雪行车的小刺激,大约20多厘米的道路积雪,就足以让所有两驱车止步了。我们一路用4H模式低速沿着雪辙前行,也会偶尔甩尾或者陷入雪中,此时就是完全考验轮胎抓地力跟四驱系统能力的时刻了。
DAY5: 拜访深埋地下的神秘水电站
最后一天的行程,原本是赶路前往阿勒泰市区。但临时加入的环节却也特别有意思。车队驶离了主路,进入到有检查点的园区,从园区内的幽暗隧道直接穿到山的背面,一拐上山,一栋不太起眼但颇有年代感的黄色建筑突然出现在了眼前。
原来这是一个曾经对外保密的地下水电站,建于上世纪60年代。水电站建在深深的地下,比湖底还要深136米。当我们问及为啥要挖这么深时,向导告诉我们,因为当时美国核武器地下攻击的最大深度是124米....
以现在眼光来看这个水电站的发电量非常小,四个机组加起来也只有1.9WkW·h。但对于当时没技术也没有资金的建设者们来说,在如此环境恶劣的地下建造这样一个水电站,全都是靠血汗与信仰筑造而成的。所以当我们实现大国梦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当年在祖国各个角落默默建设的前辈们。
总结
这次的科考之行其实并不长,五天的实际行程也不过1000公里,但接触到那些为动物保护、科学研究而不惧艰苦条件的专家们;看到为祖国建设扎根边疆、牺牲小我的前辈故事;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到奇石美景之下的真实的地质成因。这一切,可要远比走马观花式的自驾游览充实了无数倍。然而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些故事还只是发生在小小的角落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