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合资品牌加速进程中的难题:谨慎与利润的博弈 | Future关注

汽车有智慧
11-05


一直以来由于相关的法律限制,外资车企在国内一般只能开设两家整车合资公司,然而在新能源的发展推动下,外资品牌在我国建设第3家车合资公司也成为了可能性,尤其是在去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上释放出放宽外资股比限制后,我国汽车行业对外开放进程正驶上“快车道”。

在这样的政策推动下,效果“立竿见影”,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国近年来对外开放力度最大、进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江淮大众、长城宝马、众泰福特等合资新能源车企先后诞生,去年底“落户”上海的特斯拉更成为放宽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后我国第一家外商独资车企。



而进入2019年第四季度后,中国政府提出优化汽车外资政策,保障内外资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享受同等市场准入待遇,业内许多人士认为这将进一步推动新合资品牌的诞生,也将掀起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又一场变革。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随着整个中国车市持续进入低迷阶段,电动车市场因为新能源汽车补贴大退坡,这些外方企业对合资造车开始呈现消极态度,再也没有之前一股脑拼命激进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时的积极,已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比如众泰福特,在继主营业务疲软,深陷欠薪、停产和拖欠供应商贷款等负面消息之后,众泰汽车再被曝出此前与福特签约的合资项目“众泰福特”如今处于“停摆”状态,未有更多实质性进展。

按照众泰汽车与福特汽车在2017年11月签署成立的新合资项目,协议,双方各持股50%,目标是打造采用全新品牌的经济型纯电动乘用车产品,合资公司的首款新车将会在2019年9月投产,但现在已经是2019年底,众泰福特仍未有任何动静。

可以说,众泰和福特的合作,当前处境尴尬。

这是为何呢?都说中国是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已经遥遥领先,可为什么新合资项目是不进反退呢?

汽车有智慧认为,这还要从外资企业的属性说起。

众所周知,前几年对新合资品牌表现最为积极的是德系品牌,像大众,早在2016年就与江淮成立了江淮大众,其首款车型思皓E20X也已经在9月正式上市,但就其发展而言,江淮大众并未如预期的那么顺利。就在近日,江淮大众被曝出只完成了11家体验店的招募和建设,算上官方宣传在建的两家,现在江淮大众只完成了13家线下网点的布局。这就戳到了外企的痛点——没有利润宁愿选择放弃。

德国是世界上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他们的企业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他们做的每一项决定都要为股东负责,当江淮大众不能达到股东的利益需求时,发展缓慢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汽车产业的新四化趋势,这些外企与中国品牌成立新合资企业的主要因素是他们在新能源方面发展相对缓慢,普遍面临很大的积分压力,而中国的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方面的发展要快很多,通过与一些自主品牌合作便可以拿到积分,也成为目前车企消除积分压力最实用的方法。江淮大众和众泰福特乃至其它新合资品牌均遵循这一逻辑。然而,就目前的发展来看,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想中的效果,除了外部条件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则由于企业股方相互制约,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合资品牌也逐渐面临发展缓慢的问题。

一开始,新合资公司被视为将对自主品牌新能源企业产生“围剿”,随着时间的推进,跨国车企在发展新能源车方面的战略近年有了巨大转变和进展,同时,中国已经放开了外资车企在华设厂的股比限制,原本寄希望于通过增加合资企业名额来扩大在国内生产进而提升销量和利润的最大约束已经不存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外企宁愿在已有合资品牌中大力发展新能源战略。

所以可看到,最近合资品牌纯电动车上市的势头有点猛。9月5日成都车展,售价进入6万元区间的东风雷诺e诺和综合续航达到510公里的广汽丰田iA5同天上市。10月12日,全新的别克VELITE 6定名微蓝正式推出。10月21日,广汽本田首款纯电SUV EV-1上市。10月29日,一汽-大众一口气推出了高尔夫·纯电和宝来·纯电两款电动车。跟在后面的还有已于11月4日上市的北京现代纯电SUV昂希诺,当然还有更多后来者。

实际上,从 2018年下半年开始,合资品牌推电动车的速度就在加快。北京现代伊兰特·悦动 EV、东风日产轩逸纯电动、东风悦达起亚华骐300E、东风悦达起亚KX3 EV、广汽三菱祺智EV、上汽大众朗逸·纯电、福特领界EV等。总体来看,这些合资品牌电动车覆盖了从6万元至20万元以上的售价区间,NEDC续航里程也从270公里到510公里不等。

不论是外资还是合资企业,都对中国这个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寄予厚望。

确实,以目前的市场现状来看,相比合资纯电动汽车,自主品牌车型则拥有更高的续航和配置,性价比更高。同时,自主品牌在售后服务方面做的也越来越值得肯定,汽车维护更便捷,成本也相对更低。这些合资品牌在技术上还无法与自主品牌相提并论,但这些拥有国际大厂背景的合资厂商(尤其是对于产品严谨性要求极高的德系车),他们有着成熟的造车理念、厚实的技术沉淀。同时,他们的电控系统和动能回收比较先进,实际续航里程会比较接近理论值。另外,合资电动汽车凭借多年积累的品控和品牌优势,短期内还是能影响一部分忠实消费者的。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两年内,更多的合资品牌将大举进入电动车市场,凭借品牌和品质优势,其市场占有率将大幅提升,届时对自主品牌而言是巨大的压力。如果说几年前汽车行业把造车新势力当做“狼”是伪命题的话,合资电动车的到来是“狼”真的来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合资品牌现在最大的难题在于外方的态度,他们出于利润的需求,一定会加大已有合资品牌的投入,或将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构成压力,但对于中国品牌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个提高竞争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