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买车时我们应该考虑什么?

编辑-陶坤
09-28

【有车以后 导购】作为一名汽车编辑,经常会有亲朋好友来资讯购车问题,他们一般都会收到我一连串的反问:“国产还是合资?轿车还是SUV?三厢还是两厢?新车还是二手车?”等等,之所以会问这么多的问题,是因为我希望精确了解他们的需求,毕竟买车对于中国人来说依旧是一件大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过,授人以鱼终究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打算用这篇文章来说说自己买车的那些事,希望借此给大家启发。在这篇文章中您将看到:

支持国产车的我为啥买了合资车?

国产车和合资车的区别?

买车之前,我们需要考虑什么?

这个问题我被问过至少20次,在朋友和同事眼中,我是国产车的忠实拥趸,在我自己的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国产汽车正在高速崛起的观点,但今年4月,我却买了自动挡最低配的丰田致炫作为自己人生中的第一辆车。

听到这,这很像一个键盘车神疯狂“安利”国产车,但自己花钱时却依旧是“合资真香”的故事,然而现实是在今年3月,我还为父母选购了另一辆车,那是一辆次顶配的长安CS35PLUS,所以我为自己和父母选购了截然不同的车型,这是因为我们有着完全不同的需求。

有限的购车预算:

和大多数消费者一样,我的购车预算是有限的,由于刚刚工作不久,实际能拿出的购车预算不过3万元左右,所以我就面临两种选择:买一辆3万元左右的二手车(超过3万元的二手车需要贷款,但贷款成本比较高且申请困难,所以放弃了),或者贷款买一辆新车,但首付及税费加在一起要控制在3万元以内。

这个预算比大多数人的预算都要低,3万元的二手车基本上躲不过车龄长或者车型配置低、技术落后的问题。目光转而投向新车,由于需要贷款,而且已经计划好会在几年以后换车,所以贷款成本低、保值率高的车型就成为首选,同时,考虑到每个月增加了汽车贷款支出,我也希望养车用车成本可以尽量控制。

选择致炫正式因为这些原因,我购买致炫时,裸车优惠了2万元(购于广州),同时还可以享受2成首付、2年免息贷款(实际支付手续费2000,贷款政策会实时调整,新贷款政策可能不同),这样算下来,我的致炫首付落地只花了3万元出头,贷款5万元则按照每月不足2100元还贷。由于致炫在广州出色的保值率,3年后这辆车依然可以卖出5.5万左右的价格,相当于每月还贷即是储蓄,这对于我这个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来说正合适。

不同的配置需求:

我父母选购长安CS35PLUS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情况,虽然预算同样有限,但他们的预算更宽松,预算大约有10万元以上,同时我也希望帮他们选购一款配置、使用体验都更好的车。10万出头的预算能选到的车很多,包括二手车在内有很多选择,但我父母对车了解不多所以二手车就不替他们考虑了。新车则无外乎合资或者国产两大阵营,这个价格基本智能买到合资品牌轿车的低配,合资SUV则超出预算,但国产SUV车型经过我们近年来的接触,已经能够做到配置丰富好用,车辆可靠性也不错,于是也就将CS35PLUS作为了最终的选择。

有目共睹国产车近年来经历了飞速发展,正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购车的重要选择,以我的观点来看,相比于合资车,国产车有以下两个特点:

1.配置相对更高

以同价位的车型对比,国产车的配置明显更丰富,在我选购致炫的同时也考虑过吉利远景X3,后者的高配车型配备了语音控制、倒车影像等功能,都是我的致炫上没有的。既然远景X3配置更高,那为何落选了呢?这就要说到第二个问题。

2.保值率相对低

国产车绕不开的问题就是保值率偏低,个人认为这和国产车的高速迭代有关,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现有车型不断被后来者超越,导致同一时间段内,国产车的二手车和新车在配置水平和体验上都会有明显的差距。以长安CS35为例,自2012年上市到2018年CS35PLUS推出,车系历经6年发展却经历了多次升级改款,彩色中控屏幕、车身稳定控制等配置从无到有,从高配到近乎标配,这就导致了对比新车,二手车不再保值。而致炫、卡罗拉、飞度、思域等合资车型的升级速度则明显慢上不少。

同时,我们目前的国产车型还没有哪一款经历长时间积累进而收获了足够强大的市场口碑,这就导致我们缺少“保值神器”这类车型,比如第二代飞度,车龄普遍在8-10年,车况出色的目前依然要卖5万元以上,比同年代的雅阁还要贵。

在结尾处做个总结,买车之前,我们需要考虑哪些问题,能让我们买车买得不后悔,能够选到合适自己的车呢?

首先就是预算,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购车还是要严格控制预算,不要盲目选择超出预算的车型。

预算之后,就是用途和需求,你需要一款怎样的车,是日常代步即可,还是你也对配置、舒适性有着较高的要求,甚至我对某一个配置格外重视,新车一定要能够提供这项功能等等。

确定预算和用途后,你会找到几款备选车型,这时候养车成本和保值率就很值得重视了,养车成本会影响你未来几年内的持续花销,而保值率则是关系到你换车时,能收回多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