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 | 有文汽车自驾去固原

myzijia
09-24





说起丝绸之路,你会想到什么?是宝刹为家的法痴,还是善舞多情的胡女,或是那一队队驼铃幽远的行者,他们穿着胡服,踏着西域之音,从西方缓缓走来。


旌旗猎猎,黄沙漫道,苍穹之下,我们就是那虔诚的文化朝圣者,“寰行中国”就从丝绸之路的千年前商队起点——大唐西市出发。


我们没有像玄奘那样,选择静悄悄地滑步而去,而有点大张旗鼓,我们要像千年前的更远的祖先一样,从这里昂然踏向丝绸之路的征程,这是向他们的壮举致敬,更是为一次完整文化之旅探寻壮行。


公元618—907年,大唐西市,当时的国际贸易市场,也被称为“金市”,繁华程度可见一斑。星移斗转,沧海桑田,1300年后盛景不再,但一座记忆古今、规模宏大的大唐西市在遗址上重新再建。大唐西市博物馆里,陈列着锈迹斑斑的青铜器,一罐一瓮的陶瓷器,千姿百态的陶俑……凭借这些历史留下的种种痕迹,我们虽然无缘亲眼目睹西市的繁华,却可以仰望那段盛唐时光。


离开西安,一路西行抵达固原。车窗外蓝天白云、丘壑山林、疏风淡影,车轮滚滚,闭眼冥思,仿若我们就在时间里行走,对前方有种朦胧的期待和隐隐的激动。

 

须弥山与“世界的中心”

 

“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如果你生在帝国不同的朝代,这里是大原、高平、萧关、原州,是九边重镇[1]。


与所有古老的城池一样,固原的今与昔比,更让我们觉得恍惚。而恍惚之间,有什么珍贵的东西与我们迎面相逢了。


原来是须弥山。


固原须弥山。


山是不动的山,巍然岿立;云是飘忽的云,明镜高悬;静是恬然的静,云卷云舒;动静之间,一念之牵。


“须弥”,梵文,在佛经中也称为“曼陀罗”,指印度传说中的佛教名山。紫色砂岩,砂烁岩及页岩组成了海拔2003米的须弥山。不过,佛教传说中的须弥山高84000由旬(1由旬可能约13公里,即110万公里)。请问,这相当于嫦娥抱着兔子从地球奔几次月球的距离?


须弥山必须高。


在古印度神话中,须弥山位于一小千世界[2]的中央,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这被佛教所采用,佛教教义认为小千世界分为下、中、上三部分,即风轮、水轮、金轮,这里的须弥山就是金轮。金轮为地面,地上有九山八海,是人类生活的地方。须弥山周围有咸海环绕,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四大部洲即《西游记》开篇所说的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须弥山上,花果繁盛,香风四起,无数之奇鸟,相生相和,诸鬼神住于其中。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为帝释天居住之处。


其实,著名的须弥神山,并非在宁夏,而是在西藏的冈仁波齐。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虽然不是世界最高的山峰,但是奇异的白雪闪耀着未知世界的光芒,让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雍仲本教以及古耆那教都认为它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里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湿婆,就住在这里。所以,印度朝圣者会不辞辛苦前往冈仁波齐。


在须弥山南麓,大大小小100多座石窟,随着山势的起伏变化,层层叠加,隐隐显显。而独特的丹霞地貌让石窟也染上了些许浪漫的色彩,寄托着信徒遥不可及的想象。


有人说,须弥山石窟,是一部刻在石崖上的百科全书。因为能从形态各异的佛像身上看到南北朝至隋唐的文化变迁。当年的虔诚的信徒,用刀刻出的不仅是对宗教的信仰,还有历史的年轮、战争的刀光剑影、丝路的繁华盛景……

 

弥勒佛信仰为什么输给了阿弥陀佛

 

吸引我注意的是一尊高20.6米高的弥勒坐像。如今,弥勒佛虽不如阿弥陀佛信仰广泛,在东晋隋唐却是信徒遍地,深受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诗人白居易便是弥勒信徒,组织了“一时上升会”,希望会众都能往生兜率净土,“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说吾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解释一下,大乘佛教的净土观念分两种:弥勒净土观念和弥陀净土观念。弥勒净土观念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影响远大于弥陀净土观念。日本学者佐滕永智在其《北朝造像铭考》中,列举了云冈、龙门、巩县诸石窟和所知传世金、铜佛像,得出结论——北魏等朝代弥勒佛造像150具,弥陀造像仅33具。所以,在南北朝、隋及唐初,造佛像最多的,不是释迦佛祖,而是弥勒和阿弥陀。


不过,须弥山这尊弥勒坐像凿于武则天时期,有更深层次原因。女皇,让武则天、《大云经》、弥勒发生了干系。


据考证,佛教各种《经录》著录的《大云经》,比较完整的有两种译本,都出自十六国时期:一是《大方等无相经》,又名《大云经》,为竺佛念在前秦所译;二是《方等大云经》,为昙无谶在北凉所译。


经文里最为武则天瞩目的是,“净光天女”不仅为女菩萨,还将为女主。


公元689年,怀义、法明、宣政等“沙门”献上《大云经》一部,说“即以女身,当王国土”者,应在武则天身上。怀义等还献上一部《大云经疏》(也有学者认为上述《大云经》即为此《大云经疏》),为武则天称帝提供“合法性”。《大云经疏》的写法是先节录几句佛经,广征博引方士谶言和道教铭语加以推演,然后以图谶、祥瑞等来诠释经文。比如,《大云经疏》中利用大量的形近字、同音字和谐音字来意会“武”字。“猫者,武之象,武属皇氏。”《大云经疏》解释,猫似虎,而唐代讳李渊祖父李虎,用“武”代替“虎”字。据此,《大云经疏》中把猫有“虎之象”,谐音曲解成“武之象”,更用“武”字去附会武则天。


由《大云经》和《大云经疏》“君权神授”,武则天称帝。武氏当国期间,诏令长安和洛阳两京和诸州修建大云寺,远涉边陲碎叶城。大云寺内藏《大云经》及舍利函、雕像、法器,并使僧升高座讲解。武则天的帝号最尊时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即弥勒。武则天以弥勒自居,在她执政时期,弥勒信仰更加昌盛,李唐托名的道君出世说被弃用。


弥勒信仰在中国的兴起,大致在南北朝时期,典型的标志是弥勒诸经的出现。竺法护在大安二年(303)译成《弥勒下生经》、《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此后,鸠摩罗什在姚秦弘始四年(402)译成《弥勒大成佛经》、《弥勒下生成佛经》;南朝刘宋时,沮渠京声译《弥勒上生经》;东晋时,有译者不详的《弥勒来时经》;北魏时则有菩提流支所译《弥勒菩萨所问经》;唐大足元年(701),义净译成《弥勒下生成佛经》。


根据这些经典,弥勒菩萨将在56亿万年后继释迦牟尼而在此土成佛,仍然号“弥勒”,这即是所谓的“未来佛”或者“新佛”。弥勒信仰又分为上生和下生两种。上生弥勒信徒相信一旦修道得成,便能往生兜率天净土,永享安乐;下生弥勒会在未来下生现实世界,建立人间净土。在弥勒诸经被翻译后,经中的“净居天”、“月光童子”、“新佛出世”、“十住菩萨”等术语开始蒙上政治色彩。


由于弥勒在大乘佛教经典中是未来佛,是释迦牟尼的继任者,农民起事往往托名弥勒降世,图谋改朝换代。


唐开元年间,民间有此流言:“释迦牟尼佛末,更有新佛出,李家欲末,刘家欲兴。”唐玄宗不敢怠慢,迅疾下旨《禁断妖讹等赦》,查捕妖言惑众者。其实,武则天称帝与“刘家欲兴”的流言如出一辙,都是托名弥勒下生等佛教信仰。


所以,武氏防范的敌人不只有大唐李氏,还有大汉刘氏。“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金刀之谶”,都宣扬刘氏复兴的天命。弥勒信仰和金刀之谶的合流,不断掀起起事风浪。唐朝前半叶,造反者中刘氏最多,刘姓大臣也多被猜忌。玄宗对“卯金刀”非常敏感,以至于他将杨钊的名字改为“杨国忠”,“国忠本名钊,以图谶有‘卯金刀’,当位御史中丞时,帝为改今名”。

 

北魏永平二年(509),泾州沙门刘慧汪聚众反;北魏永平三年(510),秦州沙门刘光秀谋反;北魏延昌三年(514),幽州沙门刘僧绍聚众反;北魏延昌四年(515),冀州沙门法庆聚众反;北魏熙平元年(516),月光童子刘景晖谋反事件;北魏孝昌元年(525),稽胡领袖刘蠡升在云阳谷称天子,改元神嘉,一直坚持到535年。根据欧大年(D. L. Overmyer)的统计,从402年到517年间,有十个以佛教救世主为名的叛乱,而月光菩萨与弥勒菩萨已是百姓期待的主要救星。这十余次的教乱中,领袖明确为刘氏者占到了一半,而且尚有以法号行的弥勒首领,其中部分也可能姓刘,比如法庆。


开元十三年五月庚寅,洛阳刘定高夜犯通洛门;开元二十三年冬,东都人刘普会反。开元二十四年五月,长安醴泉刘志诚作乱。

 

元朝末年,韩山童以白莲教大力宣传弥勒佛下世,一句“明王出世”,形成巨大的造反潜流。明洪武初,陕西田九成起义;永乐中山东盖都唐茜儿起义;宣德末河南张普祥起义;嘉靖初山西李福达起义;万历四十二年冀东高应臣起义;天启初年山东郓城徐鸣仁起义。清雍正五年,陕西翟斌起义;乾隆十三年,福建瓯宁普少起义;嘉庆十八年河南、山东林青、李文成起义;道光二十六年湖南桂阳青莲教起义;咸丰七年,四川涪州刘仪顺起义;光绪二十四年山东冠县赵三多起义……无不以弥勒旗号改天换地。


弥勒信仰成为谋反的政治工具,必然遭到朝廷的打压,明清之后,逐步让位给阿弥陀佛信仰,在汉传佛教中式微。

 

五代、宋以前的弥勒像,有菩萨形,也有如来形,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创作。菩萨形的弥勒主要变现了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时的形象,这时的弥勒是菩萨装束,相貌仍旧接近印度贵族的形象,两脚交叉而坐,或是以右脚下垂,右手支颐的思维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敦煌莫高窟中的交脚弥勒像。


如来形的弥勒相则是下生成佛后的形象,这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该形象依据《弥勒下生经》,说他将由兜率天下到人世间,接替释迦牟尼进行教化,成为未来佛。此时的弥勒由菩萨变成佛,穿上佛装的禅定式或倚坐式形象。


须弥山石窟里的弥勒佛,神态安详,表情温柔,不似一般佛像法相庄严肃穆,而似睁似闭的双眸,目及众人,解脱苦恼,一眼望去令人顿觉心思澄明。它高坐于唐代大中三年(849年)开凿的一个马蹄形石窟内,身披袈裟,头留螺髻;脸如满月,双耳垂肩,占整座山头的上半部分,光一只耳朵就两人高,一只眼睛有一人长。


这尊高耸的大佛造像,虽在砂崖雕凿,但造型和雕凿的刀法却给人以泥塑一样的轻柔。这与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极为相似,后者被疑以武则天面容摹刻,而须弥山弥勒佛也恐受武后影响。


须弥山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后第一座著名的佛教石窟圣地,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由长安到西域的最近之地。唐代在须弥山设“石门关”,“州北九十里须弥山上有古寺,松柏郁然,即古石门关遗址”(清《甘肃通志》)。石门关,佛法东来、丝绸西去——千年前僧侣跋山涉水求取佛经,商旅们蓬头垢面、饿马摇铃的景象仿若历历在目。


离开须弥山,我们继续西行,植被葳蕤,一层层退却。越往西行,群山变得越硬朗粗犷,绿色渐渐成了点缀。这种景象却没有延续下去,中卫给出了它的惊喜,连干涸的眼睛也沾染了绿色的湿意。


我们不禁欢呼起来,沙漠到了。


2015年12月17-18日写于北京




[1]九边,又称九镇,是明朝弘治年间在中国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嘉靖年间明廷于北京西北增设了昌平镇和真保镇,万历年间又从蓟州镇分出山海镇,从固原镇分出临洮镇。


[2]佛教宇宙观主张宇宙系由无数个世界所构成,一千个一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一佛之化境。每一世界最下层系一层气,称为风轮;风轮之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或谓硬石,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即为山、海洋、大洲等所构成之大地;而须弥山即位于此世界之中央。

 

 更多精彩内容 

李立三夫人李莎评说王明、王光美、江青 | 国家之子

朱德家族往事及朱国华被“严打”内幕 | 国家之子

曲阜:没落的孔子,闹腾的城 | 别处,是归客

万里委员长:吃国酒,够朋友 | 国家之子

毛泽东对陆定一说:不要宣传瞿秋白,要多宣传方志敏

“军中女包公”

周海滨@张治中 | 致张治中先生

(购书读者成为VIP,加微信:weishuo2015进交流群)


  • 作者周海滨,口述历史学人,文化旅行人。2015年获《名人传记》三十周年“十大优秀作家”。

  • 作品:《家国光影:开国元勋后人讲述往事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失落的巅峰:六位中共前主要负责人亲属口述历史》(《新京报》2012年夏季好书)《我的父亲韩复榘》(中华书局,2013中国影响力图书奖)《欣悦与彷徨:张治中父女的家国往事》(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一版,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年二版);寰行中国系列:《别处是归客》(2015)《风从西边来》(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年版)《十四行》(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


  • 随意转载,无需授权

    Zhouhaibin Inc.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