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不相瞒,我曾经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大众粉,粉到什么程度?
一台手动挡的MK4宝来、一台自动挡的MK4宝来、一台B5的帕萨特。当然,都是二手车和父亲淘汰下来的产品。
从车辆的年份可以看出,我对那些年的大众痴迷之极。原因无它,一个是囊中羞涩,另一个则是技术真的超前。
壹叁年购买的二手宝来
那些年的大众真的一点都不大众,42米的激光焊接车身技术、三级铰链的车门轴承、一体化的四门两盖、后备箱还有液压挺杆、1.8T的涡轮增压发动机、MQ200手动变速箱、MK4真的是驾驶者之车、直到长安福特金牛座的出现才让我找回B5的高速稳定性感觉。说句心里话,直到今天,很多二线中国品牌今天也没有05年前后大众的造车水平与工艺。
从技术上看,那时的大众真的一点都不“大众”。
老爷子一手缔造的大众帝国,曾经是大众汽车的“教父”,他的外祖父费迪南·保时捷创办了如今中国加价喜提的保时捷,他又一手复活了甲壳虫、更推出高尔夫、随手一挥便有大名鼎鼎的MQB/MLB/MEB平台化战略,在2016年,一口气超过丰田,将大众集团推上全球销量冠军榜。
取得无数成功的老爷子,左手收宾利,右手捏着兰博基尼,连那个跑得最快的量产车——布加迪也是他麾下的得意之作。
更有大学时期让我魂牵梦绕的辉腾,这个被无数网友戏称“最怕大众下面带字母”的车型,也是在老爷子坚强意志之下出现。
大众今年在中国的情况不容乐观,联想到老爷子皮耶希的离世和最近在成都车展上看到“捷达”的上市,忽然异想天开的问自己,如果皮耶希还在董事局,会不会同意这个叫“捷达”的品牌出现。
但历史不会回光返照,更不允许我们遐想联翩。
可以肯定的是。
老爷子的离去,让大众不在大众,又让大众更加大众。
捷达不捷达
其实今天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歌功颂德大众,也不是诋毁VW,更不是缅怀老爷子。作为一名曾经的大众粉,如今又参与中国汽车媒体的一部分,看到“捷达”的变迁,想发表一下愚见,也是为了匆匆那年的记忆。
捷达的辉煌不必在此浪费笔墨。大家只需要重温400万的销售历史数据,今年停产前上半年还有13万的“年度销量”,就知道什么叫余威不减。
甲壳虫之于欧洲,捷达之于中国。
路过成都车展的展台时,我还真的认真看了看捷达在新时代下的LOGO,又忍不住跑到车厢里摸了个遍,展台上的显示屏正好出现价格区间——8.48-11.28万。
说句心里话,如果我不从事汽车媒体这份工作,绝对不会到思考以下这些问题,更不会写这样一篇文章,最多只在汽车之家上浏览一下信息流,脑海里更新一下自己的数据库——捷达不再捷达。
南北大众的巧妙
在世纪之交,上海大众还是大众在中国的主,桑塔纳、B5帕萨特都在中国汽车市场如雷贯耳,这个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合资车企,颇有长命百岁的越战越勇的感觉,不仅熬死了广州标致,还干翻了不少日系车企。虽然后来改名上汽大众,但魔都的威力丝毫不让上汽大众在百姓的内心有丝毫负面影响。
接过父亲退役的B5,生产年份02年
北边的大众情况是近十二年才有所好转,B6的出现成为分水岭,不知道德方学习到制衡的魅力,还是一汽大众公关到位,B6无缘当时上海大众,一个全新的名字——迈腾,在一汽大众下线,随后的上海大众只能退出B5.5以及各种改款,用着一副坚强的老底子,跟B6抗衡。帕萨特和迈腾的欧洲、北美身份同时出现在社会主义大哥市场时,一晃7年过去,B7来了。
北边的大众有奥迪、南边的大众有斯柯达。现实情况表明,四个圈圈还是比东欧文化来得有吸引力。官车的出现让北边的大众各种嗨皮,南边的大众回头一看自己的斯柯达,虽说品牌历史120余年一直向前,但就是怎么卖都卖不过VW 的LOGO,从不信邪到信邪,才有了上汽大众也要有奥迪这一出戏。
于是定位的就这样出现了。(以下是本人意淫)
北边大众有奥迪、又有大众,南北的大众只有大众,还有一个拖着东欧的斯柯达。看到南边的大众要孕育第二个奥迪了,是不是先下手为强,衍生一个北方斯柯达抗衡一下?于是捷达再也不是捷达,地球的东方工厂刚刚停产,西方太阳升起之时,便在德国从车型变成品牌。
很显然,德国董事局同意了。
上汽大众估计都蒙了...
(再次重申:以上均为本人意淫)
那么捷达到底是德国品牌,还是合资品牌,还是全球的品牌,抑或只是一个中国品牌?
根据我的愚见,以上情况都有可能,只是视乎捷达的情况而定,这是一步可攻可守的妙棋,在围棋上,这叫......(不讨论棋术了)
合资自主的历史
写到这里,又忍不住带大家回到那一年的合资自主浪潮了,那一年合资品牌被FGW下命令,各种转移生产技术,如果需要扩建产能,必须向中方转移资料图纸,市场换技术,市场给你了,技术怎么还是看不到?
于是乎,大家都觉得中国品牌要死了...中国品牌要拿去祭天了。
另外的合资品牌,又暗自窃喜,转移就转移,先拿地盖厂房,转移一些落后的生产力也未尝不是好事。
于是乎,皆大欢喜。FGW开心、合资方也开心、中方也乐意、GDP又能拉一波。唯独中国品牌有种悲歌的画风。
于是乎,东本不甘示弱,闺女叫“思铭”;广本也计划生育,来了个“理念”;华晨宝马诞下妖孽“之诺”;一丰也不甘示弱叫“朗世”;广丰也有一位不知名的儿子,叫“领志”(我还以为是凌志呢);DYK(东风悦达起亚)更是来了个“华骐”;长福也有模有样,叫“佳跃”。
他们的名字,有的是男非男,是女非女,车主买了这些车基本上第一个动作就是把那些奇奇怪怪的LOGO先扣下来,再到淘宝上装个原版车型上去。
其中东本诚意比较好,来了个日版的思域,那个大圆尾灯,去陈田都不一定找得到。而其他品牌的车型,就是换个LOGO不换生产线,甚至连4S的渠道都没来得及建立,就一夜之间百家争鸣了。
他们的身份,有点像私生子,又不像私生子。私生子怎么说都把最好的留给他,可是这些车型得到的技术都是几乎淘汰的;不像私生子则是,各合资品牌犹如黄河大合唱,整个汽车界都知道他们有新品牌,试问有哪个私生子可以如此正大光明?
依本人愚见,应该是在计划生育中,又在夫妻计划之外的孩子,不得不生,生了又要养,要养钱又不多,任由其自生自灭。
所以,以上说的合资自主品牌,基本在发布之后一两年之内,都“人间蒸发”了。
但不幸的家庭原因很多,幸福的家庭原因只有一个。比如接下来这两位...
其中,五菱成为上汽的囊中之物后,有了个品牌宝骏;东风日产有了个品牌叫东风日产启辰(现在叫东风启辰);不得不说,这两位家伙甚至比自家嫡系部队战斗力还猛。怎么猛就不说了,不是本文的主题。
大家发现没,大众不搞合资自主?!
错,搞了!
一个叫开利是一汽大众;一个叫天越是当时上海大众。结果当然不是启辰也不是宝骏,是上面那些炮灰。
中国品牌被那些合资自主搞死了吗?
嗯,搞死了,他们把自己搞死了。
那么问题来了,在德国发布的捷达,又跑到中国优先销售,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品牌不重要,消费者其实不管你是合资还是自主,消费者要听故事,而且故事还不能像宝沃那样...
“德系四强,ABBB”...
就像本小标题开头所说那样,捷达混得好不好,全靠捷达自己的努力。只是历史数据表明,你有成为宝骏、启辰的可能,也有历史重演的炮灰之路。
一百二十年始终向前PK横空出世始终向钱?
写到这里,我回头看。
看了看斯柯达。
想起了某一年广州车展参加斯柯达在南沙区游艇会举办的活动,那时斯柯达有个VCR,说了一句话“120年,始终向前”这个绿色LOGO的东欧品牌,辗转反侧,从与劳斯劳斯匹敌的位置凋零到大众的小弟。
肯定心有不甘。
但更不甘的是,绝不能被捷达把自己的市场份额吃掉。
于是,我们来兵棋推演(搬文弄武)一下斯柯达和捷达谁更厉害。
对于在中国市场,到底是外国堂哥厉害,还是远房新生堂侄更优秀的问题,我只能一半推理一半意淫。
这个品牌为“捷达”,车型叫“VS5”的车型来头不小,基于大众集团MQB A1平台打造,与其关系最亲密的便是来自西雅特的入门紧凑型SUV Ateca。除西雅特Ateca外,大众途岳、大众T-ROC探歌、斯柯达柯珞克这三款已经实现国产的SUV车型也均与其出自同一平台,售价只需要8.48-11.28万。
言下之意,VS5与斯柯达的柯珞克,除了外观和LOGO不一样,其他都是一样的。
那么柯珞克现在怎么卖呢?
官方指导价:13.99-17.72万元。这个价格多了个120年的斯柯达就贵出30%?
非也...
柯珞克市场最终成交价,已经跟这位捷达VS5相差无几,但动力总成与配置还是相差较大。所以到底是是斯柯达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跑不快,还是捷达的策略很接地气?
大众的姐妹车型是相当多的,多得我这个汽车媒体从业者有时候都需要查资料来校对自己的文字。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品牌高度上,奥迪>大众>斯柯达>捷达。懂车的消费者觉得斯柯达跟大众的姐妹车型是一样,只是LOGO不一样,所以可以投票“绿箭”。
那么是不是
买不起大众的消费者
会直接跳过
斯柯达去选
捷达呢?
在广阔的四五线城市,这种情况是大概率发生;但在一二线城市搬砖的白领,可不一定这么认为。就像选购手机一样,iPhone X买不起,买个iPhone XR,还是一台iPhone。
但再将一个消费层级去买更便宜的iPhone 8那就是跨时代的产物,既不能新潮,也没人注意,那你为啥要买iPhone 8,不去买个时代浪尖的华为呢?好歹华为拿出去还有人借来抚摸并且研究一番。iPhone 8 会有这个待遇?
以上逻辑是有理可证的,自从苹果突破4999元天花板的销售价格一路奔着5位数去,各大电商平台的数据表明,隔两代的iPhone销量最高,也就是9999的苹果是战略象征,而4000-5000元的苹果依旧是主力。(这是华为还没崛起的数据)
华为崛起之后,苹果销量最高的跑货机型已经从隔两代变成隔一代,也就是老一代的产品价格已经下滑到4000-5000元的消费区间,消费能力没有变,但是消费层次被变相提升了一个档次。(苹果党还不赶快感谢华为?)
所以,在四五线城市,捷达不仅可以吃吃斯柯达的饭,还可以吃吃那些现代、起亚、丰田的饭。真香~这绝对是一个抢饭吃的品牌,绝不是需求发掘的品牌。
但在一二线城市,捷达还真有可能抢不过斯柯达或者现代、起亚、丰田,合资品牌有固定的消费人群(即看不上中国品牌的人),他们位列中产下层,需要的是体面的活着,不是活着体面。买一台要解释半天关系的品牌,到最后被身边人内心吐槽“买不起大众,还不起斯柯达”比较好,还是买不起大众买个现代、起亚更好呢?
斯柯达半推半就,不是衍生一个“桑塔纳”PK“捷达”,就是把斯柯达弄成雪佛兰一样,全面与捷达厮杀。
捷达VS中国品牌=鹿死谁手?
每当这种类似于合资自主的品牌出现,总会有这种声音。
“中国品牌又要祭天啦”
这种声音不完全错误,因为不管捷达来不来,总有品牌要升天,中国品牌有众泰、君马,合资品牌也有铃木、PSA这些货色。但核心问题跟捷达无关,捷达来不来,该升天的还是升天。
但是捷达来了,会加速一些中国品牌升天。
比如说二三线的中国品牌,受到捷达的冲击就很大,造车水平与造车工艺,在9102年真的比捷达VS5还差不少,这种总理口中所说的落后产能,在时代的大浪中,总会被拍到岸上,这种能移动的废铁,真的不比捷达VS5强。如今已经倒下的,和正在倒下的就是例子。
但如果捷达这个品牌天天学宝沃那样玩“ABBB”、“德系四强”,那么这个纯正德系血统的捷达,离升天也不远了,毕竟有前车之鉴。有些事情不需要强调,你是德系,总归是德系。
但捷达VS5的竞争力,对于中国一线品牌而言。还真的看不到有全面碾压之势。
就拿VS5顶配对比长安 CS75PLUS自动挡最低配,两者官方价格相差不到3000元。
大家都使用爱信6AT变速箱,发动机功率和扭矩上,长安CS75PLUS全面超越,当然EA211也不错。
车身尺寸,捷达VS5全面落后长安CS75 PLUS,更重要是一台捷达居然要添加95号汽油,我也是醉了。
而在配置方面,大家各有千秋,整体而言长安CS75 PLUS在智能化配置和屏幕车机上对比捷达VS5有优势,而捷达VS5在基础化配置有一丢丢优势。看下表:
如果对比CS75 (非PLUS车型),捷达VS5则是优势全无。
与中国一线品牌的长安、长城、吉利对比时,其实捷达根本不是中国品牌的对手。消费者开着中国品牌出门,其实比一台捷达LOGO品牌的车型更有优势。毕竟车型品牌不需要解释,在品牌保值率上甚至比捷达更好。而中国一线品牌的驾驶质感,是捷达VS5身上完全找不到的。
这好比华为的P30 PRO与iPhone XR(确切来说应该是iPhone 8)的对比。
过中冷暖,交由以后市场的表现来回答。
总结:时间会证明,并且一直证明那些投机倒把与砥砺前行的区别。历史会证明,并且一直证明那些昙花一现与百年老店的差异。正如在德国大众总部门前的旗杆表明了一切。每当一个新品牌出现,控制大众的日耳曼民族,都会庄严的立上一根旗杆,升上一面属于它的品牌旗帜。
本文时间定格在2019年9月9日,此时距离捷达品牌在德国发布已经过去195天。距离捷达VS5成都车展上市已经过去4天。德国大众总部的门口,依旧高昂竖立了包括大众集团品牌在内的12面旗帜。
而捷达这面旗帜,或许还在一汽大众的囊中,想升又升不起。
而皮耶希老爷子,也永远不会知道有个品牌叫“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