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比亚迪说它是家庭的第二辆车?

小新说车
09-03


因为它是纯电动车。

昨天在发布会上比亚迪给这台全新e2的定位其实非常准确,就是冲着家庭的第二辆车而来,并且给年轻人买纯电动车提供了充足的理由。根据会上的介绍,未来一段时间内“一油+一电”将成为家庭最合理的配置。对于这个说法我是比较赞同的,就目前来说燃油车的使用更为方便,而纯电动车最大的优势是经济性。燃油车用来做长途的出行或者旅行,而电动车用来市区上下班的代步,“一油+一电”的配置就满足了我们的所有用车场景,既方便又经济。

全新的纯电动车就是抓准了这一消费心理推出的产品,它定位为紧凑型两厢纯电动车,新车共推出4款车型,其中2款是标准续航版(电池容量35.2kW·h、NEDC工况法续航里程305km),另外2款是高续航版(电池容量47.3kW·h、NEDC工况法续航里程405km)。

新车在外观上依然沿用了“Dragon Face”的设计语言。与现在纯电动车喜欢采用的封闭式进气格栅不太相同,e2在造型上没有急于标新立异,前脸还是采用六边形大尺寸前格栅设计(实际为封闭),内部用星阵式进行装点,充电接口也被放置在了logo的右侧。再配合两侧棱角锋利的大灯组以及线条夸张的L型进气口,让该车充满运动气息。另外,新车将提供水晶白、法兰红、山脉灰、苍穹蓝、节奏黑白和律动黑红6种车身颜色供消费者选择。

新车尺寸方面,其长宽高分别为4240/1760/1530mm,轴距为2610mm。侧面腰线设计会让整车更加动感,同时尾部贯穿式的尾灯让车尾也根据层次感。e2还提供一个“Sport+运动套装”供次低配车型和次顶配车型选装,选装价格为3000元。顶配车型创•尊贵型则是标配此套装。Sport+运动套装包含:双色车身、仿碳纤维外后视镜、16英寸双色亮面轮圈、红色制动卡钳、副仪表台红色装饰、座椅红色装饰、门板红色装饰等。

内饰方面,e2提供了两种内饰风格,一种是纯黑色,另一种是黑色与红色的撞色搭配。当然比亚迪现在标志性的可旋转大屏幕也没有缺席。整体中控台采用较为平直的线条进行修饰,十分简洁。搭配多边形的空调出风口、全液晶仪表以及10.1中控液晶屏(搭载Dilink系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内饰质感。在发布会现场我也进到车内体验了一下乘坐感受,有一点不好的体验就是它的地台由于放置了电池会稍有些高,尤其是后排会一点“小板凳”的感觉。

动力方面,新车采用了70kW的交流永磁同步电机,最大扭矩180N·m。其中标准续航版的电池容量为35.2kW·h,NEDC工况法续航里程305km。高续航版的电池容量47.3kW·h,NEDC工况法续航里程405km。

作为主打年轻的纯电动车,e2在定价方面确实是一大杀器。8.98-11.98万元的价格让它目前难逢敌手。根据现在充电便利度来说我还是相对推荐大家购买高续航版。再从配置来看,全新比亚迪e2最为推荐的是10.98万元的耀·豪华型

作为全系最低配的悦•标准型,它标配了无钥匙进入及启动、前排双安全气囊、三种驾驶模式的切换、自动LED大灯、胎压监测、自动空调、8寸液晶仪表、GPS导航模块、4G模块和车载WiFi、支持OTA升级、16英寸的钢制轮毂、可翻转的8寸中央屏幕等。但在最低配车型中没有配备ESP车身电子稳定系统、TCS牵引力控制系统、VDC车辆动态控制系统、EPB电子驻车制动系统,这会对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不建议购买最低配车型。

智•舒适型比最低配贵了1万元,增加了比亚迪智能云服务套装,其中包括远程寻车、远程控制车门上锁/解锁、远程开启/预约/关闭空调、实时车况查询和检测、车门/后备箱未关闭提醒、车主服务、预约维修或保养、碰撞短信通知等。并补齐了主被动安全配置,像ESP车身稳定系统、TCS牵引力控制系统、定速巡航等。但是这一配置在续航方面没有提升,仍是305km。而且增加的功能也不是十分常用。

作为本次最为推荐的耀•豪华型,它在配置方面和智•舒适型相差不大,售价为10.98万元。它有两点大的进步,首先它在续航方面提升到了405km。其次是可以选装Sport+运动套装(3000元)和10.1英寸DiLink智能网联系统(2000元)。这个版本的配置已经完全满足日常使用的需求,并有不错的续航表现,较为推荐。

顶配车型创•尊贵型则是增多了一些不太常用的功能,像Sport+运动套装、10.1英寸8核悬浮Pad、分屏显示、车载K歌娱乐系统、行车记录仪等。以11.98万元的价格来看,性价比并不高,不推荐大家购买。



这次比亚迪给它的定位也不盲目偏激,做好家庭的第二辆车。所以它在尺寸方面不需要很大,它更需要的是经济性,根据官方的数据e2的电耗只有百公里10.9kW·h,比较低的电耗表现也让“一油+一电”的优势也会凸显出来。而且全新比亚迪e2从价格来看确实有很大的优势。如果你正准备购买家里的第二辆车,你会选择它吗?


- More 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