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驾仕派的原创文章,来自撰稿人刘朋。
试驾车型:2.5L自动四驱旗舰型
驾仕指数:75分
对于新款CX-5,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一个细节:长安马自达并没有用“全新、新一代”这样的词汇来形容这次改款换代。显然,这也非常符合国内消费者这次对马自达CX-5改款的评价趋势——虽然更新了家族式设计、配置方面也有升级,但核心部件,如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构架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众所周知,第二代马自达CX-5在设计上的变化相对明显,前大灯采用了“眯眯眼”的设计,变得更加细长,并使用LED光源;进气格栅变得更大,侧面腰线经过重新“刻画”,视觉重心有明显提高。内饰方面,方向盘以及出风口更强调立体感,中控屏幕从镶嵌式变更为立式。
外观与内饰设计的种种改变,都让新CX-5不再像上个年代的产品。
但如果我们单纯的认为上述这些就是第二代马自达CX-5设计上的全部变化,那可能也不太准确。实际上,相比于上一代的CX-5,新车A柱向后移动了35mm,而这个看上去很不显眼的变化除了可以给新车带来更大的车内宽度、高度,以及为后备箱增加10-20L的空间外,更能够对行驶中的风噪进行改善。
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换装了更能跟上潮流发展方向设计语言的第二代CX-5,驾仕派还会关注的是新车在NVH上的变化是否足够匹配其造型设计给人带来的冲击力,这点我后面再具体介绍。
在正式进入“试驾感受”这个文章主题之前,我还想多提一句大家都颇为关心的空间问题。毕竟在此之前,很多用户都反应说上一代CX-5在操控、动力、油耗等方面的表现都足够令人满意,唯独后排空间与CR-V、探界者、RAV4等主流竞品相比处于下风。
从主观感受上来说,在我们对20-25万级别多款主流SUV进行横评之后发现,第二代CX-5的空间表现真没有那么不堪,至少我不认为其他竞品能够优于其一个级别。如果再考虑到新车后排座椅拥有两个倾斜角度可调、座椅足够舒适、座垫长度也没有为制造空间而刻意妥协,潜在买家真不用太过纠结那么不到一拳的腿部空间差别。
驾驶感受方面,试驾当天我们分别对第二代马自达CX-5进行了场地自由试驾、场地竞速试驾、高速以及城市拥堵路段的试驾。整体感受上,其的确沿袭了老款产品优秀的驾驶品质,无论是方向盘的转向精度、底盘悬架的支撑回馈都给人几分在驾驶轿车的即视感。
当我们在场地竞速环节快速改变行驶方向时,车辆对车身姿态的控制非常到位,底盘的整体性较强,相较而言车辆的极限颇高,颇具韧性的悬架调校也依旧给人很强的驾驶信心,放在同级别SUV车型当中,能够带来这样操控乐趣的车型的确不多。不过,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调校思路,第二代CX-5在通过连续的起伏或坑洼路面时,整体舒适度感受就会打上一定折扣。
而到了城市拥堵路段,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第二代马自达CX-5的刹车调校也颇具日系车的特点,前段较为绵软,稍微调整力度之后制动力的线性又体现得较为明显。至于动力表现,不得不说马自达的这具2.5L发动机带动1.6吨的CX-5十分轻松。急加速过程中,虽然随着转速的升高,发动机的噪音略有增加,但丝毫没有涡轮增压引擎的那种迟滞,变速箱的响应几乎是随传随到,降挡过程也没有出现明显的突兀感。即使不能营造出特别强的推背感,但你能明显感觉到车速的稳定攀升。
至于我们比较关心的NVH方面表现,第二代CX-5对风噪和胎噪的抑制的确给人带来了惊喜,当然这除了要归功于新的造型设计,马自达为新款车型增加的挡风玻璃厚度和升级的隔音技术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不过,马自达车型在怠速过程中发动机的噪音依旧没有得到太大改善。另一个细节感受是,无论是在怠速阶段还是行驶过程中开启空调的瞬间,我们并没有明显察觉到发动机的抖动,这无疑也是令人欣喜的变化。
驾仕总结:
坦白讲,对于马自达CX-5,无论是老款,还是这一代车型,我一直认为都是一款颇具吸引力的产品,尤其是在横向对比了多款同级竞品的第二排空间表现之后,我不太理解为何很多人非要把它当作一个槽点。
在目前追求“年轻化”的潮流趋势下,在设计、操控、动力和油耗方面都颇具造诣的第二代马自达CX-5,理应拥有比之前更好的市场表现,更何况“马自达红”已经在很多消费者心中建立地位。
但话说回来,CX-5没能一炮而红也许还是要归结于长安马自达在全新产品导入上的“推动能力”。这显然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矛盾话题,从另一角度来看,若车企能够给予更多一些的品牌附加值,那么本身不错的产品就更容易在同级市场打开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