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拿到C1驾照,“油离配合”也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
但你随即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目前的中国几乎没有机会能让你开上手动挡。原因?原因很多。
欧洲大部分国家的手动挡汽车占有率一直都比国内高,但随着最近几年的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即便是手动挡起源地的欧洲大陆也开始出现手动挡车型占比严重下降的情况。因此,对比国内外用车的具体情况以及汽车发展不同时期的用车情况,我们就很容易知道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手动挡。
刚刚已经说过,欧洲是手动挡变速箱的发源地,所以欧洲人一直保持着手动挡惯性。1904年英国Wilson Picher汽车上出现了利用离合器和制动器等摩擦元件进行控制的行星齿轮机构(自动变速箱的核心部件之一),而德国的赫尔曼·费丁格博士也发明出液力耦合器(自动变速箱另一个关键部件),只要是将两者组合设计便能生产出自动变速箱,但欧洲人似乎就是喜欢手动挡,压根没往这方面去想,反倒是美国人利用液力耦合器和行星齿轮生产出了自动变速箱,由此也可以看出欧洲人对手动挡车型的执着。
反观中国,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晚,上个世纪50年代才开始造车,即便中国汽车市场初期是以手动挡车型为主,但几乎没有多少人能开得上汽车。到后来汽车产品在中国大量普及的时候,自动变速箱无论是成本还是技术都已经十分成熟,所以大部分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的便是自动挡汽车,况且自动挡还具备先天性优势。
除了与前期养成的驾驶习惯有关,客观因素也会影响到人们对变速箱的选择。欧洲大陆平原、山地和海洋交错的地理属性导致欧洲大部分的公共交通相对比较狭窄弯曲,这就导致他们特别喜欢灵巧的小车。根据近几年欧洲的汽车销量排行统计来看,销量排名前10的里面有7辆是高尔夫这样的两厢小型车辆,而这样的车型省钱耐用才是王道。手动变速箱的成本要比自动变速箱低了不少,而且欧洲人本身就有手动挡情怀,所以欧洲人开手动挡其实就是“花更少的钱做更喜欢的事儿”,何乐而不为呢?
相比之下,我们的城市道路规划则更符合现代的交通需求,中国的城市建设基本是上世纪80年代后正式开始的,属于人类社会3次城市化浪潮中的第3次。有人可能觉得手动挡汽车省油,但是目前自动变速箱在燃油经济性方面的劣势已经越来越小,反倒是汽车工业在其他方面带来的成本愈发突出。举个例子,早晚高峰的北京四环,你倾向于“为了省三块钱油费选择手动挡而累到手脚抽筋”,还是倾向于“多花三块钱选择自动挡以便轻松地抵达目的地”?大部分中国人都选择了后者。
除此之外,驾驶者的驾驶技术也直接影响到了变速箱类型的选择。英、法、德人均拥有汽车数量普遍比中国高5倍以上,普及率虽然不是一个国家驾驶者技术的决定因素,但多少都会有一定影响。在如今汽车数量爆发的中国,新手司机的占比非常高,而自动变速箱的先天优势则能够让新手司机更轻松地驾驶车辆。有人会说,大部分人在驾校学的都是手动挡,所以开手动挡也是没问题的。这样说的人,一定还没考过驾照。
最后一个原因,手动挡能选择的车型越来越少。为什么会这样,关键在于脸面问题。除去一些懂车的朋友,我相信在中国有一大部分人是不懂车的,他们不会管什么双离合或者是AT,只知道自动挡要比手动挡贵,所以“贵”就是脸面。长此以往的话,就会导致手动挡的库存车增多不好卖,没有什么利润反倒成了累赘,那车企当然会减少手动挡的产量,甚至有些车型直接放弃了手动挡配置。当然,像一些追求运动情怀的性能车型主推的还是手动挡,但也仅限于那些玩儿“情怀”的人了。
撰文//路桐一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