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毅:勇闯人工智能无人区——从自动驾驶量产谈起

有车智联
05-11

2019年5月10日8点30分,由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宁波市政府联合主办,华汽汽车文化基金会、吉利汽车集团、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联合承办,国家工信部、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中心支持的2019“龙湾论坛”在宁波杭州湾新区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信息科学部主任、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李德毅带来了《勇闯人工智能无人区——从自动驾驶量产谈起》的主题演讲。谈到此次来龙湾的原因,李德毅笑称,“我一直奔着吉利而来,因为我想看看李书福,他为什么能创造奇迹?他能不能创造奇迹?”。

智能时代,关键的是智能,汽车是载体

现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总体上已经进入第一方阵,人工智能人才总量位于世界前列,但是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和突破点,就像没有道路的无人区,要支持科学家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无人区。”一习近平 2018. 10.31

直面解决现实问题,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人工智能意味着自主驾驶,一个叫自动,一个叫自主,所以自动驾驶很符合大家的口味,但是这里面更多不是自动化,更多的不是底盘,更多是驾驶员。一个好的智能车,一个智能驾驶的代理,一般来说不是汽车厂商培养出来的。当然,如果车子不好,如果这个车子是小儿麻痹,它还是跳不好芭蕾舞的。所以,我们要加强人工智能的分量。

人工智能真的和美国并驾齐驱了吗?

李德毅认为,并没有。在他看来,我国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落后于美国,但是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人工智能的应用技术和商业模式快于美国,因此,各有优势。但是要给老百姓真真实实的获得感,就是量产。

什么是自动驾驶量产?

自动驾驶量产既是产业的无人区,又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头雁”的带动里,成为我国智能产业的顶梁柱。所以现在很多人把智能网联汽车里的“汽车”丢了,忽悠网联。

量产靠什么?李德毅认为,量产具备四大要素:技术、市场、成本、生态。在四大要素中,重要的还是成本。“三十万买一辆汽车可以了,但是为什么花一百万买一个无人驾驶车?老百姓的钱不好赚。”

 量产车不等于新概念车,也不等于演示车、示范车。对于后者来说,十次实验,五六次成功,就把领导请来了。而量产车“出事”,这款车就可能要召回几十万辆,甚至是全部。

全球有量产的吗?没有。全世界的量产没有超过五十台,什么原因?量产是个无人区,李德毅希望吉利能够在自动驾驶量产做一个“头雁”。

规模经济是马克西·西尔伯斯通曲线,如果有一辆车原来成本是一百万块钱一辆,一千万辆的时候就可以卖到六十万辆了,要到五万辆的时候,就可以五十万辆了,依此类推。所以老百姓的钱很难赚,赚不到钱了,都被一级供应商赚走了。

所以,李德毅提出的观点是,没有哪个传感器是完美无缺的。

“如果我们站在局外人立场长看自动驾驶量产是什么时间点?这里我给了一个我的设想,科研探索期,也就是从0到1,如果从美国开始算起的话,现在科研探索期基本完成。因此我们进入了第二个产品孵化器1到10,所以我们在五十辆,后面才是量产10到10的N次方。科研探索期大概已经解决了,为什么?大家可以看看已经在商业运营了,这就是一个标志,但是还在非常小的范围内,到2025年也许有万辆规模的开始,要到什么时候?大概到2060年。所以,我们中国的人工智能工作者不要太着急,可靠性不强,成本下不来,忽悠那个话没有用。”

现场,李德毅做了一个假设,全球现在大概70亿人,20亿辆车,中国13亿人口3.27亿辆车。

假设一,车的总量不再增加,维持在20亿量水平。

假设二,一个汽车寿命20年,准时报费。

假设三,每年固定新产1亿辆车,2025年新车自动驾驶车占1%,每两年增长量翻一番。

按照这样的假设,到2035年新产车全都是自动驾驶车,产量达到4.4亿辆,到2054年甚至更长才能完成70亿辆车的全部更新,未来的诗和远方是这样子的。

所以, 决定自动驾驶汽车影响力的不单单是技术先进水平,有时候最好的东西并不是技术上最优的,更要从现有的系统切入,找到刚需的应用场景。只有当自动驾驶技术和商业应用市场投缘时,才能擦出火花,完成孵化期的“惊险一跃”。

孵化期寻找应用场景的三部曲:选择、适应、创造

现在吉利的新产品正在做的一个“痛点”是最后一公里的停车问题。李德毅对此表示很欣慰,“一个老总上班了,到了办公楼还要去停车,找了半天停车厂,最后还要步行回来,一停车一步行30分钟没了。大家知道老总上班第一个半小时多么宝贵!本来在家吃饭就没吃好,还要再耽误半小时,这是刚需。哪怕是辅助设计,能解决最后一公里,这个市场也不得了。如果我们都能有这个汽车,到了以后手机一喊就过来,把全世界的功能都能用于吉利的,那产值就上去了。”

这是其与吉利的共同之处,即选择,选择一个痛点,把这个解决。“我们要适应地下停车场,因为地下停车场要花钱,那你停车进入到哪里。如果要把地下停车场改造差不多的时候,创造就来了,最后一公里都被你拿到手了,那产值就上去了。”没有商业化运用就没有量产,自动驾驶陆地的应用场景,比如自主泊车、定点接送、快速公交、有限地域无人驾驶出租车等哪一个将成为自动量产首个商业化应用场景?哪个将进而利用自动驾驶优势创造出崭新需求?李德毅称,将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一起判断。

同时,李德毅提出几个问题:

到哪一年中国试点智慧城市公交车基本上都是自动驾驶?答:2024年

到哪一年中国商用车保有量10%达到自动驾驶?答:2028年

到哪一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当中70%达到自动驾驶?答:2033年

所以,汽车行业的潜在市场巨大。现在的自动驾驶量产卡在哪里?卡在技术上?不是。卡在管理上?卡在道路测试上?由于时间的关系,并未作出具体的论述。

自动驾驶量产怎么办?

李德毅强调,人工智能渴望规模化复制能工巧匠的智能,找一个标杆驾驶员,如果把一个标杆驾驶员用学习的方法变成会学习的驾驶脑,驾驶脑就是我的产品,把它放在规模化复制的车辆上,人工智能渴望规模化复制这个标杆驾驶员智能。就像阿尔法狗可以下败围棋高手一样。

同时,他透露现在正在培养一个研究生做漂移入位,这样的话车型都可以漂移入位。

值得一提的是,李德毅还对未来的人工智能弥补智能缺失做出了设想:人工智能可以弥补情绪失控下人的智能缺失,汽车侧翻有可能就是丧失几十人的生命,每个驾驶员能够应对汽车侧翻的场景吗?在侧翻的时候做了一个本能动作,踩刹车,转方向盘,一踩一转,正好地上有个西瓜皮,车子翻了。那么,在侧翻场景出来的前面有两秒钟时期“黄金两秒期”,我们每个人都会骑自行车,如果到时候把方向盘往右打一下,往左打一下,就把车变成了自行车。如果把这件事情将来作为一个侧翻事故风险技艺班,给我们的卡车司机、大客车司机,能弥补情绪失控下人的智能缺失,也是很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