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能源发展方向,一直以来大家都争论不休,特别是电动车领域到底是不是未来发展新风口,这道命题让消费者站成两排队列,一边是环保派另一边是情怀党,不过,不争的事实是,随着大家对环保意识的逐渐提升,也随着政策不断严苛,新能源电动车技术已慢慢融入我们生活。只不过,对于追求性能的情怀党而言,续航必然是残酷的现实,当下有几款续航能超500km的电动车车?更别说耗电量了。也正因为如此,氢能源的问世,就像是给这部分人群带来曙光。
去年我国总理有前往丰田汽车厂商进行考察,发现氢能源汽车能作为未来的发展商机后,力撑这项技术将会是该领域的新风口,国内车企似乎也嗅到了氢能源汽车发展商机的气息,据了解,丰田、北汽福田、亿华通已合作推出氢燃料电池客车,并且有消息传出,现代也将在四川生产氢燃料电池车的消息。此外,除了丰田、本田、现代外,福田、通用、戴姆勒等等跨国车企也纷纷加入这场“赌局”,似乎都在为氢能源时代的来临做足准备。
相比电动车来说,氢能源在环保上占据众多优势,首先,排放的是二氧化碳和水,这样可以达到实现零污染的排放标准,与当下环保理念更为贴合。其次额就是氢能源加注方便,想想看电动车在快充模式下,大多都要花费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这不仅耽误行程也影响出行,而氢能源加注过程与加油类似, 最多也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并且一罐氢气能跑上千公里,最重要的是,氢燃料的燃烧效率极高,是汽油的3倍,在动力上完全不输燃油车,更别说电动车了。
结合以上优势来看,“零污染、长续航、动力强”这些优点无疑符合未来新能源发展方向之一,只不过,目前仍然是技术瓶颈,许多厂商还在研发阶段,想要这块领域喷发,或许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以及从国外获取更多技术资源。记得之前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嘲笑过氢能源不可及注定会失败,如今丰田、本田、现代这些巨头车企,已开始陆续推出新车,不知道专注纯电领域的特斯拉会有何感想?
提及氢燃料电池不得不说日系两大巨头本田和丰田。早在1996年开始,本田就已着手研究燃料电池,而旗下首款氢能源车型Clarity,是将燃料电池和电动机集成在发动机舱内,基本与目前燃油车差不多,而该车搭载了一大一小两个氢气罐,被安置在后排座椅下方,超能电池组则被安置在车底。
据了解,本田Clarity这款车型最大功率能达130千瓦,最大扭矩为300Nm,最重要的是充满两个氢气罐仅需要3分钟,而续航却达到750公里,美国EPA标准则是589公里,对于现阶段的新能源车而言,这样的续航早已达到高水平标准。
除了本田,丰田也是氢能源电池汽车的集大成者, 旗下首款氢能源车型Mirai更是本田Clarity的对手,虽然比敌手早上是两年,但在性能与续航上要比Clarity差一些。丰田搭载了一套最大功率为114kW,扭矩为335Nm的氢燃料混动系统,加注时间与本田Clarity一样,只是在JC08标准续航下仅为650km,美国EPA标准下为502km,比起敌手确实差些距离,但若与电动车比较,更能让消费者接受。
日系车和韩系车在大多国人眼里,就是性价比高、耐用、省油的品牌,而在氢能源发展道路上,也是志同道合。早在2013年,现代就发布了首款新能源量产车型ix35,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又不常更新换代,因此该车在性能上并没有本田、丰田出色,搭载了100kW燃料电池系统,最大功率98kW,最大扭矩221Nm,10分钟加注氢气后能跑426公里。不过,这款车动力不咋地,价格却高达85.5万元,虽然近些年有实行降价策略,但售价依然高达48人民币。
或许是为了弥补续航不足,现代前段时间的CES前夕发布了一款全新氢能源车型现代Nexo ,无论是外观还是性能都要比ix35跟我给激进,整个氢动力系统最大功率为118千瓦,最大扭矩为394Nm,综合续航能达到595公里,加注时间也缩短至5分钟,这比丰田Mirai要高一些,但这款车在德国售价约为59万人民币,同样也不便宜啊!
在国内,加入氢能源市场的车企也越来越多,截止到2018年底,预计有41家中国车企开始研发氢燃料电池。而通过本次上海车展,我们能见到已有3家车企开始涉足该领域。
上汽集团在2016年和2017相继推出了荣威950燃料电池乘用车和上汽大通FCV80燃油电池轻客,其中荣威950是唯一一款销售且能上牌的氢燃料车型,值得关注的是,该车为插电式氢燃料车型,搭载了动力蓄电池以及氢燃料电池,驱动电机能达50kW(68Ps),最大功率则为110kW(150Ps),续航能打400km。显然,这样的表现,不足以对抗日韩两大派车系。
转身看看另一家氢能源车企——格罗夫。估计去过车展的消费者并不陌生,这边就阐述该品牌的由来,重点说下格罗夫在这届车展所带来的欧思典这款车型。除了颜值能抗能打,内饰高端豪华外,最抢眼的就是动力数据,据了解,该车搭载了381马力(280kW)氢燃料电池,加注时间仅为3分钟,百公里加速为6.5秒,而最大续航超1000km,完全超越了当下国内外氢能源车款,也见证了国内未来发展的希望。
针对氢能源发展,目前国内设施不足是最大的掣肘,加氢、售后服务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都是一笔天文数字,就好比电动车一样,若没有政府支持,前路难行消费者也不会买单,因此,氢能源这块领域仅靠车企自己玩耍,远远是不足够的,很大程度取决于政府的推动,当然,待各方面技术成熟后,未来这领域或许比电动车会走的更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