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研究生女车主,坐奔驰引擎盖维权一事,经过车主哭诉、网上扩散、新闻发酵、协商不成、厂家介入、主管部门发声、再次协商,以双方和解告终。女主车换了一台新车,并退还金融服务费,同时还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和心理补偿。此事貌似圆满收场。
但邦叔最担心的,恰恰就是这种剧本。开头轰轰烈烈,最终悄无声息。你回头过来一看,那一地鸡毛被风吹散,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其实什么都没有解决,什么都没有改变。
壹
很多人在网上发声支持女主,希望通过女主维权,争取一个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消费环境,让这起独立事件,促进整个行业和环境的改善。
最终,却仅仅是帮女车主换了台车、挣得了10年VIP会员待遇、免费生日趴、德国游,以及官方的道歉而已……而且,女主跟奔驰的关系,貌似还更好了!
汽车消费环境因为这件事变得更好了吗?老百姓买车,消费权益更有保障了吗?汽车消费者遭遇不公时,找到比“坐引擎盖”更好的方式了吗?都没有……
就连取消金融服务费(该不该收另说),这原本唯一的成果。也被陕西省市场监管局辟谣“金融服务费,并未强制取消”。到今天,该不该收?各种说法,莫衷一是。
更糟糕的是,女车主的遭遇,也激励了更多的人——按闹分配,闹得越大越有效。
我想问一句,当初在键盘上挥洒如飞、义愤填膺的众多网友,有没有被愚弄的感觉?
就在西安女车主维权事件刚刚结束,4月17日,和西安利之星同属一家集团的,位于兰州的奔驰4S店兰州之星,再次上演女车主坐引擎盖维权的一幕。几乎同时,北京一位奔驰车主上了某官方权威媒体的头条,并以“奔驰又出事了”这样惊悚的标题,来吸引眼球。
只不过这次,连续的事件,如同小石子投入湖面,关注扩散者,寥寥无几。
贰
现在回过头来看,奔驰女车主的诉求,并不是全部都合理。
我知道说这个,肯定要被网友批评。但如果不能站在第三方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那么说再多都没意义。给女车主的同情,也不差我一个。
从头到尾,至少有三个细节,其实女主并不占理。
一是在主管部门介入后,奔驰店同意退车,但女主不要求退车,而是一直围绕“金融服务费”做文章。为什么呢?因为全程从法律角度,只有金融服务费这一个环节,4S店是站不住脚的。而按照《三包法》规定,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等出现问题,修两次才能满足退车的条件。换句话说,西安利之星一开始提出的维修方案,不合情理,但却是合法的。而女车主换车的要求,合情合理,却是不合法的。事实就是这么残酷!
二是金融服务费的收取。4S店收取该项费用,前期未告知,且收取后未开具发票。这是4S店错误之处。但因为流程的不合理,就可以否认服务费本身的合理性?做任何生意,有利润有服务,没利润没服务。一方面希望拿到厂家的低息贷款和更低的裸车价,一方面又希望商家将该项服务免费。这是否合理?
女主是做餐饮的,去她的餐馆吃一碗面,厨师忘了放盐(流程错误),顾客以此为由,就可以要求这碗面免单?
至于收费本身,网上还有一个比喻:你去麦当劳买了个套餐,单买汉堡12元,可乐8元,薯条6元,套餐20元。吃完汉堡,你要求把可乐和薯条退掉,6块钱吃一个汉堡。如果这也行,我能把麦当劳吃倒闭……
三是PDI做完后,用户签完字,是否该承担责任?所谓PDI,是指乘用车新车售前检查。一般在4S店给客户交车时,由服务顾问完成,客户签字认可后,即代表新车交付完成。如果交付后出现问题,就适用《三包法》规定了。这跟开200公里还是开了20公里,没有关系。如果象女主说的,经销商在依据法律,为自己“狡辩”。那么,换个角度看,女主觉得法规对自己不利,是否就可以置之不理?
依法来行使权利,女主有两种选择:其一,认可自己交车时的签字,按照《三包法》来执行维修和赔偿;其二,不认可自己的签字,认为自己受到了商家欺骗,被卖了一台故障车,从涉嫌欺诈的角度,起诉奔驰店,要求退一赔三。
无论她选择了哪一种,都是依法办事。可惜的是,这位硕士学历的女车主,却权衡自己的利弊,选择了第三条路——闹!对她来说幸运的是,第三条路立竿见影、回报也最为丰厚。
叁
网上有种观点:《三包法》,其实是汽车厂商缺陷汽车产品的挡箭牌。保护的更多是生产厂商的利益。
按照《三包法》规定,消费者在三包有效期内,只有如下几种情况才能退车:核心动力总成、安全故障、转向、制动、悬架等,修了两次都修不好,或者修理超过35天等……但是对于多数消费者来说,在维权时,都遇不到这些较为极端的情况。
所以,消费者通常只能接受换零件、维修的解决方案。如果不情愿,也没办法。
必须承认,《三包法》有不完善的地方,甚至结合实际情况,与立法初衷有些背道而驰。如果通过西安女车主维权事件,能够促进《三包法》的改进和完善,善莫大焉。
但法规不完善,它还是法规。而且它并不是一项恶法。既然有法可依,为何不依法行事?
如果依法行事,对自己不利。就可以选择性忽略。如果一切靠闹,按闹分配,做生意的商家、买东西的消费者,谁还能有信心?
肆
替奔驰经销商说两句。
西安利之星在跟女主的沟通中,前期反复无常,涉嫌店大欺客,没提供代步车,责任没跑的。
收取金融服务费,没开发票,打私人账户,收钱程序有错,责任没跑的。
但是,但奔驰店一开始同意换发动机,是合法的。收取金融服务费,是合理的。那么有奔驰的事在先,其他4S店后面遇到类似情况,应该怎样处理?是依法办事,还是看人下菜碟?消费者该怎样面对?有利自己就依法办事?不利自己就按闹分配?
同时,这个事件也给汽车全行业敲响了警钟,时代已经变了,消费者的力量越来越强,照章办事,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考虑到人情和网络舆论的力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危机信息放大、群体传播容易失控是典型特征。对一家车企来说,防民之口,难于防川。这个事件,反映出的,是传统厂商与用户之间的相处模式,已经到了必须变革的关头。原有的单向输出、消费者处于最末端的服务模式,已经与用户需求严重不适配了。汽车行业,需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厂商与消费者的关系。传统汽车厂商,还是要向造车新势力们多学学,学习怎么样“跟客户当朋友”。
否则,在汹涌的互联网大潮面前,一个大浪打过来,可能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死翘翘了。
版权声明:本文为线外邦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