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和5G碰撞,会摩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DearAuto
04-17

今年炒股,压对了几个题材,其中之一就是5G。


啥是5G?


网上有个流传了一个段子。说2G时代用手机是看苍老师的小说,3G时代就是看苍老师的图片,4G时代则是看苍老师的视频,等到5G时代则可以跟苍老师一起玩AR.......


如此生动的比喻,其实就想告诉我们,5G时代的网速很快。


有多快?


从理论上讲,5G的网络速度将是4G的百倍甚至更多,未来5G网络的峰值甚至可达到每秒20Gb。当然了,这还需要手机、电脑、存储设备等也支持这样的速度,实现起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仅仅只是网速快了?


世界第一架飞机,其实是由沙俄的莫扎伊斯基所建造,但是世界上却公认美国的莱特兄弟是发明者,这是因为莫扎伊斯基的飞机用的是蒸汽发动机,而相比晚了20年的莱特兄弟用的却是燃油发动机,双方驱动力的内核根本不一样。


4G和5G之间也是如此,不仅仅是速度的提升,而是速度和延迟突破了一个阈值。


5G的时延可以缩短到1毫秒,是现在4G时延的1/50,相当于人眨一下眼睛用时的1/100。以智能汽车为例子,时速180公里,意味着1秒的延迟就是50米,高延迟的4G时代,打个手游都担心意外,根本无法想象低延迟的5G时代的自动驾驶。


就像蒸汽机的功率再怎么优化,也无法达到内燃机的效率,因此也就无法诞生飞机和汽车等现代生活最重要的几条产业链。



而随着5G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商业化运用,不仅将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万物互联”,而且将推动移动互联网从“数字虚拟世界”向“物理现实世界”延伸融合,通过万物之间的无缝连接和实时交互,让“物”也能像“人”一样去感知、规划、决策甚至行动,开启一个现实与虚拟移动融合的全新世界。



不仅是互联网企业,车企也在赌物联网的风口以及5G时代的入口



在5G时代,一旦大量人们日常使用的物品,被接入互联网之后,那么70亿人口的信息交互,就不再是互联网的上限,数以百亿千亿万亿的“消费”会互联互通,未来唯一的限制的就是人类的想象力。


所以,拥有庞大智能家居体系的小米,能在一路绿灯之下斩获第一个CDR,同样,精明商人的马云也一边亏本卖天猫精灵,一边搭建独立架构的阿里云。


他们都在赌物联网的风口以及5G时代的入口,而这种物联网和5G通讯管道之下,洗牌的不仅仅是泛互联网领域,更是整个的实体经济,其中就包括汽车行业,而车企自然不会干等着吃素。


4月15日,主题为“5G时代·畅行天下”的第三届汽车创行者大会在上汽荣威儿童艺术中心举办。本届大会上,上汽荣威发布了“全球首款5G零屏幕智能座舱”荣威Vision-i概念车,独创“SPV”车型新品类,意指智能主动交互汽车新品类,成就5G出行场景最佳载体。


荣威Vision-i概念车


相比4G技术,5G有三个显著的优势:


一是极快的速率。5G通讯的传输速率将以每秒Gb为单位,是现在4G传输速率的数十倍甚至百倍。


二是极大的连接。5G技术支持单位时间内每平方公里百万台设备的互联,真正实现万物互联。


三是极低的时延。5G的时延可以缩短到1毫秒,响应距离将可以缩短到10厘米以内,大大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保证。


5G这些技术上的优势与汽车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完美契合,尤其像城市车流量密集并且高速移动的场景,5G技术为自动驾驶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案;同时,自动驾驶也将成为5G最重要的商业应用领域。



当然了,自动驾驶只是5G时代在汽车领域的一个表现。除此之外,5G技术会将和汽车行业深度融合的案例还有很多,比方说在过去,我们抢救的步骤是先需要到家里把病人送到医院后,拍CT定治疗方案。而5G时代,我们在车上就可以提前完成所有前期工作,将数据传输到医院后,马上定制好治疗方案,也就是说病人到医院后是直接进入手术室的。


另外,在汽车制造领域,如果将来要做到千人千面个性化定制,就要用到物联网,将所有产品、零件,制造工艺流程等全部连接,而且速度要快,而能实现这件事的只有5G。


可见,5G跟车结合后,会带来更多实惠。




5G时代离我们不远,短则一年半载,长则三年以内



不要以为我说的只是PPT里的内容。上汽已宣布,计划今年年底前,在洋山港和东海大桥,运用5G技术实现智能重卡的示范运营;计划在2020年,将实现全球首款5G互联网汽车的量产上市,并积极探索运用5G技术,实现高速公路和城区快速路拥堵路况下的自动驾驶。


而且中国的体制有个特点,就是能很明确的告诉你准确的时间节点,未来一连串的风口,几乎都是可以预期的,因为按照中国政府大基建的尿性,一二线城市的主干路道边必然会有大规模无线基站的建设,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的无人驾驶肯定会是依赖于基建进度,毕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造出来廉价而有竞争力的汽车。


5G时代下的自动驾驶,已离我们不远,就看国家相关法规啥时候出台了。



文 | 李健波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earAuto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