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两年时间,国内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在本身产品力越来越强和各种补贴优惠的支持下,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的渗透率迅速超过了50%,和燃油车形成了“共分天下”的“对峙”局面。但是当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之后,却没有继续之前的猛涨势头,而是在50%左右“徘徊”。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新能源汽车的进击之路遭遇了某些“瓶颈”,燃油车还是有市场“护城河”存在……
虽然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呈现出了“对峙”局面,燃油车并没有被干掉,但是有一众人却苦不堪言了,那就是修理厂!在燃油车市场,开修理厂是比较赚钱的一件事,很多大的修理厂收入和利润都非常不错,就算是一些家庭作坊式的修理厂,至少养活一家老小是问题不大的。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和燃油车二分天下后,很多修理厂的小伙伴都表示,现在太难了,可能很快燃油车没被“干掉”,修理厂就被“干掉”了!
本质上来说,修理厂的活越来越少,就是燃油车的销量锐减,原来燃油车100%的市场份额,现在被新能源汽车分走了一半,新能源汽车又把绝大多数的修理厂“排除”在外。所以现在修理厂的“理论”单量,就是之前的一半了,这对于很多修理厂来说,当然是受不了的,尤其是一些人员比较多,日常支出费用比较高的修理厂。
那么为什么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很多修理厂被排除在外呢?
首先就是新能源汽车的保养明显减少了!从本质上来说,现在的新能源汽车,相比于燃油车,保养周期是大幅度拉长的,纯电车自然不用多说,几乎不需要保养,插混和增程车型的发动机保养周期也在1年或者10000公里往上,很少有像燃油车那种5000公里就要保养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稀释”了对修理厂的需求。
其次就是技术门槛更高了。在燃油车时代,修理厂之所以能和4S店、授权门店分庭抗礼,核心原因还是燃油车在维修技术层面没有特别高的门槛,燃油车发展了上百年,很多技术都已经“熟透”了。所以很多修理工几万块的车能修,几十万的车也能修,区别可能在于需要用到的工艺、原材料、零部件不一样,但是结构和技术是大差不差的,8缸的奔驰和3缸的QQ,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但是现在,新能源汽车的维修门槛就非常高了,很多时候都是数据驱动的,对于很多已经维修了很多年燃油车,对数据、智能化没有了解的修理工来看,拿到这些车就是两眼一黑,完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一辆带城市NOA的车型,出现了无法启动相关功能的情况,绝大多数修理厂都是没有办法处理的,因为它们压根就没有相关的技术。
最后就是厂商设置了“技术鸿沟”。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很多都是数据驱动的,不管是三电系统还是智能系统,对于数据的依赖度都很高,而这些东西,可以说是很多厂商的“核心资产”,这些东西是不会被外泄的,所以拿不到这些核心数据,新能源汽车上比较挣钱的那些活,修理厂就干不了!加上很多厂商为了让渠道挣钱,限制在保期限内的车型,维修、保养都要在自己的渠道进行,否则自动脱保,这也就让很多汽修厂没了生意。
当然了,面对残酷的市场环境,很多汽修厂也开始进行产业转型,比如很多汽修厂开始“兼职”卖轮胎、做外观改装等等,毕竟就算是新能源汽车,车轱辘还是有的,很多客户也有外观改装的需求,这也算弥补汽车维修主业上的不足。
总而言之,随着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维修、保养的权限,大概率会持续向主机厂授权的渠道或者门店收拢,加上技术门槛的限制,未来汽修厂的活可能越来越少,有很多汽修厂将不得不关停或者转行,这是行业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