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小叮当
这是第一次国外汽车集团与国内汽车集团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共同在全球范围内运营一个历史悠久的汽车品牌。
经历过前几天吉利欲收购50% smart股份风波后,3月28日,这一消息终于尘埃落定。
这天,戴姆勒股份公司(下称“戴姆勒”)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下称“吉利控股”)宣布,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致力于将smart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合资公司总部设在中国,双方各持股50%。
与之前合资不一样的是,以大众为首的合资,是大众集团与国内汽车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在国内生产制造销售大众品牌汽车。而另一种则是像宝腾一样,吉利通过收购49%的股份,获得宝腾汽车的经营权,然后在马来西亚当地和全球运营宝腾品牌。还有一种则是像腾势一样,比亚迪和戴姆勒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新建一个全新的品牌,在中国发展运营,如江淮大众的思皓,众泰福特以及捷达品牌等。
而此次吉利与smart从收购传言到最终的合资,则可说开创了一种新的汽车合资类型。即共同组织管理架构,在中国设立总部,并在中国生产成熟品牌的汽车产品,服务全球市场。目的是要将smart打造成为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
显然这种合作模式与单纯的收购对比来看,一方面打消了戴姆勒出售旗下业务板块的舆论压力,杜绝了单纯的收购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比如归宿权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集合双方优势,共同推动smart品牌的转型发展。
由于是50:50的合资结构,那么公司董事会毫无疑问也是均衡的,由双方各委派3名。目前已经确定戴姆勒将委派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戴姆勒大中华区业务的唐仕凯,戴姆勒董事会成员、负责奔驰全球销售与市场营销的贝思格女士,奔驰汽车集团董事会成员、负责生产与供应链管理的马库斯·谢弗,而吉利控股将委派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CEO、总裁安聪慧,吉利控股集团常务副总裁、CFO李东辉,成立共同的管理机构。
关于研发和生产,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根据合资协议,全新一代纯电动smart将由梅赛德斯-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新车型将在中国的全新工厂生产,预计2022年开始投放市场并销往全球。
生产方面,未来smart的主要生产基地在中国,而原来的基地将在smart停产后生产奔驰品牌电动车。消息称,今年年底传统燃油版smart将停产,待中国新工厂投产后,海外smart工厂将停产电动版smart,双方将实现生产无缝对接。新电动版车型预计2022年投放全球市场。
实际上,关于收入smart的构想,早在2005年吉利就已经接触过smart,预通过合资的方式将smart引入国内。彼时国内小型车市场发展迅猛,但李书福认为低质低价的发展模式并不长久,必须要品牌和品质为基础。经历过数轮谈判,却在合作成功的最后一步卡在了跨国车企的漫天要价的进程中,最后不得不夭折。
如今,吉利如愿以偿地拿下smart,并获得了smart的研发和生产权。安聪慧透露,要将smart打造成小型电动汽车的标杆产品。而吉利在微型电动车方面也有不错的经验,知豆和康迪也一度成为微型电动车出行领域的王牌品牌。但由于品质低廉,甚至包括技术层面的问题,导致了这两个品牌发展受困。
如今随着smart的加入,吉利大有可以将微型电动车做大做强的可能性。业界常有一个观点就是,电动出行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微型车,作为家庭的第二辆通勤车辆的最佳选择。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大趋势。比如奇瑞eQ、欧拉R1、比亚迪e1等,无不都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更重要的是,smart有着很好的粉丝效应,目前全球累计销售超过220万,smart品牌是引领都市出行的代表,在品牌形象、品质等各方面都比本土品牌微型电动车具备更强的优势。至于国产后消费者会不会买账,那么最关键的就是看它的价格了。
附:
蔡澈:《比精灵更灵动的未来》
今天,我们正式宣布:新一代smart车型将由吉利与戴姆勒组建的合资公司进行研发,在中国制造并销往全球市场。
我们做出这个决策的考量不仅是要选择下一个全球领先的生产基地。这是smart品牌发展的历史上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新的篇章将记载新的车型、进入新的细分市场、开启业务增长的新阶段。
因为我们坚信,这款在产品阵容中最为小巧灵动的车型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市场仍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吉利正是能够和我们一起充分把握这些机遇的合作伙伴,我们将共同确保smart比过去更加鲜明地呈现这个品牌的初心:成为都市出行的品牌先锋。
早在1997年,首款smart车型就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交通出行领域的解决方案,尽管那时城市化的浪潮刚刚初见端倪。因此,smart落户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00多个超百万级人口城市的国家,真是再合适不过了。而吉利数十年来深耕本土市场的丰富经验也成为了smart品牌理念进一步布局全球的优势资源。
同时,smart品牌也是电动出行领域的先行者。smart自诞生之初就被规划为一个纯电动品牌。作为戴姆勒“瞰思未来(C.A.S.E.)战略”的支柱之一,“电力驱动”促使smart成为了欧洲市场首款量产电动汽车,并获得广泛认可。也正因如此,我们决定将smart转型为纯电动汽车品牌。如今,smart在中国发力电动未来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毕竟,中国电动汽车销量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吉利在其中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们一直矢志于推动旗下国际化产品阵容的电动化进程,这与我们的愿景不谋而合。
此外,在人们把智能手机叫做“smartphone”之前,smart产品就实现了与智能手机的互联。2002年,这样的设备被称作“个人数字助理”(英文“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或者简称PDA。smart车主当时就可以在行车过程中连接上网了(当然了,大多数时候下载的时间比驾驶时间还要长)。
现在,5G智能互联又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我们将和吉利一起,不仅在资金方面进行投入,各自还将贡献双方的人才及经验,共同利用好这些潜在机遇为全球的smart客户服务。
我们也希望smart客户放心,这款车是实用的,哪怕在他们没有驾驶的时候。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对这款产品的设想就超出了车辆本身——我们推出过针对smart的特别服务,例如在车主不方便接收包裹的时候,直接把包裹送到他们的smart后备箱。同样的,在与吉利未来的合作中,我们不仅计划在新的细分市场开发新车型,还会推出新服务,并利用双方的协同优势将这些服务推广到全球市场。
“共享代替拥有”已经成为时下的另一种潮流。凭借“即行car2go”和smart,我们成为了第一家提供自由流动式汽车共享系统的公司,并在2008年推出了“即行car2go”的试点项目。如今,我们和宝马集团正展开合作,在共享出行领域进行持续地探索。我们和吉利都相信,未来的城市出行对于无缝连接的高端出行服务的需求很大;也是基于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我们共同组建了一个提供高端出行服务的合资公司。
当然,所有这些决定必将带来重大的改变。因此,我要特别强调:没有一位smart团队的同事会因为上述决定而失去工作;相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smart团队的热忱和创新力。因为这些改变不会是smart品牌的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我们将按照原计划继续运营smart现款车型直至产品生命周期结束。我们会继续在这个成功的产品上追加投资:今年,smart中期改款车型会开始在经销商店内销售。2020年开始,位于汉巴赫的smart工厂将以其丰富的制造经验开始生产梅赛德斯-奔驰纯电动汽车;而服务于smart品牌研发、销售和市场营销的戴姆勒员工将在新的合资公司工作或者在集团的其他工作岗位继续发挥他们的专业所长。这也同样适用于smart品牌的全球负责人Katrin Adt女士,她近几个月一直在领导和负责smart品牌的转型。我非常感谢她和她的团队为此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我坚信:smart一直都是为那些不拘泥于现状的人们而生的品牌。这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客户及同事们。因此,尽管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尽管全球已经有超过200万客户选择了smart产品,我们在未来也不会简单地继续重复我们在过去20年所走过的路。在小小的smart的内涵深处一直都蕴含着多种多样的可能性,等待我们去继续发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想与吉利一起尝试一个新的方向,它将与smart的品牌完美契合。自诞生之日起,不拘一格的精神特质就始终镌刻于smart品牌基因之中。今日犹是。这,也是这个灵动的品牌本来该有的样子。
速度 深度 态度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