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来到最后一周,回头看这一年,大家都忍不住感叹,“太快了”。作为疫情放开后的第一年,大家的消费热情终于得以释放,但钱包依然捂得很紧,“特种兵式旅游”“搭子关系”,大家既想追求新鲜与放松,又抱有一丝谨慎。
得益于“走出家门”的机会越来越多,汽车产业在这一年活力有所复苏,市场竞争也加速驶入了更加激烈的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年全新上市的新车超过80款,新能源、国货逐步成为主流,新势力逐步站稳脚跟,传统品牌各谋出路,榜单更迭之间,市场格局也悄然变化。
站在这个节点,我们回望这一年车市新车与大事,总结出了2023年的几个关键词:
吸睛,科普,向上,出海。
吸睛:造型升级,打破固有印象
前两年每有新车上市,总会被诟病“太丑了”,似乎新能源车就是“审美不在线”“东拼西凑”的代表。然而今年上市的新车,整体气质都上了一个台阶。大家开始用“精致”“质感”来评价,甚至不乏“创新”“大胆”的吸睛之作。
以车门为例,“门厂”昊铂这一年推出的每款新车都有一个开门新造型。20万到30万区间,昊铂GT配有旋翼门,昊铂HT配有超广角鸥翼门,上到百万级别,昊铂SSR配有蝶翼门,每一款车打开都仪式感拉满。而这些配置曾经是奔驰、布加迪这类豪车才有的配置,如今,二十万的车也可以提供明星走红毯般的仪式感。
说到外形,不得不提的就是“公路高铁”理想MEGA。水滴形车头加上船尾形内收,包豪斯风格“少即是多”的应用,给整台车增加了简洁大方、科幻未来的气质。作为一款中大型MPV,车身整体线条平缓,风阻降低到0.215Cd,对MPV这种大块头的车型来讲,美观度和实用性都是开创性的存在。
可以看出,外形上的大胆突破不只是设计审美的升级,还有工程制造的能力提升。造型亮眼、座舱舒适、载物宽敞、驾驶平顺,还要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足够续航的电池包——新能源车的外观升级背后是整个车身结构的创新。
越来越富有质感的车身设计,既是国产品牌打破固有印象的开始,也是国产制造从made in China 到made by China 的实力证明。
科普:技术平权,惠及三环以外
今年除了新车频发、不断吸引眼球外,车圈大佬们的比拼也十分精彩。你出“五十万内最好”,我出“百万级最好”,文字游戏的暗暗较劲不过是小把戏,真刀实枪的技术比拼才显示真正的实力。
从长城举报比亚迪碳排放不合格,到华为小鹏争论AEB如何实现,再到懂车帝冬测数据引起争议,一场场科技与制造的争论,让原本看似高深的技术词汇越来越接近大众。反过来,用户购车越来越理性,也倒逼着车企造车越来越靠谱,越来越注重技术的扎实可靠。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科技平权”的真正推进。
智能驾驶前两年还是特斯拉的杀手锏,然而特斯拉FSD入华提了一年又一年,“狼”始终没来,国内车企已经在智能驾驶的赛道上你追我赶,表现毫不逊色。
从NOA(城市辅助驾驶)的开城比拼起,智能驾驶能力不再比拼L2的小数点后有几个9,而是实际推送到车主。
目前,小鹏的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已经覆盖52城,超额完成“年底50城”的目标;理想12月更新的OTA5.0中推出“全国都能用的NOA”和“全球都能用的LCC”,突破上半年“内测版年底覆盖100城”的计划;蔚来不比城市比里程,计划年底完成25万公里的城区领航路线验证,汇路成网也将覆盖200城;华为更是放话,到年底,城区NCA(城区智驾领航辅助)将实现全国都能开、越开越好开的智驾体验。
经历了模型打磨、技术驱动的过程,2023年的智能驾驶进入到数据驱动来验证算法、实现质变的阶段。毕竟越好开就越多人开,越多人开,反过来车也就越懂人、越好开。
如果说智能驾驶大规模上车是“科技平权”的先锋与动力,那充电补能体系就是“科技平权”的加速与保障。
同样的,800V快充原先是豪华车型的稀有选择,如今15万出头的极狐阿尔法T5也可以实现“充电10分钟,补能260km”。今年上市的纯电车型平均续航里程基本都在六百公里以上甚至更多。而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国已经安装超过262万个公共充电桩。各家车企也在加速自建补能站点,理想5C超级充电站据悉已有119座投入使用,蔚来也在近日透露已在全国建立2309座换电站,华为则提出明年将建设10万个超快充电桩,打造“2024超充元年”。
过去人们总是调侃新能源车“开不出三环外”,“没电了怎么办”是许多消费者面对新能源车迟迟没有下手的原因。今年充换电站已经铺开,各地也都出具政策推动公共充电桩、带桩停车场的建设。
新能源汽车作为“科技平权”的化身,从今年开始向外破圈,在网络上、现实中,让更多人理解“黑科技”,让更多人体验“黑科技”。
向上:品牌高端,打造国产豪车
降价厮杀一整年,这么流血牺牲不是长久之计,既挣不着钱,还损伤了品牌调性。一位车企高管曾经在财报分析会上提到,“品牌和性价比不会同时存在于同一款车上”。
从今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来看,35-40万、15-20万是渗透率最高的两个价格区间,这两个区间内,几乎每卖出两辆车,就有至少一辆是新能源汽车。
可以看出,低价区间是俘获大众的必选,而在用户规模的基础上,许多国产品牌都在今年向35万以上更高价位发起冲刺,以高端车型推动品牌向上。
华为最新发布的SUV问界M9售价在46.98-56.98万元,理想的纯电中大型MPV MEGA预计售价在60万元内;极氪在今年推出的纯电猎装超跑极氪001FR,售价76.9万元;蔚来最近发布了纯电大型轿车ET9,预售价格80万;比亚迪旗下的高端品牌仰望,推出的首款纯电SUV仰望U8豪华版,指导价达到了109.8万。
几乎每辆新车发布,都会和库里南、丰田阿尔法等等同级别外资豪车比较。国产品牌正在一步步借助新能源转型的机会,冲击燃油车市场,逐步摆脱电车“廉价、low”的形象,重塑汽车品牌背后的身份象征,向国民性转变,向豪华性冲击。
出海:中国汽车全球化,全球汽车向中国看
2012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首次迈过百万大关,达105.6万辆;2021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在九年后突破200万辆,达201.5万辆,超过韩国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出口国;2022年,这个数字仅用一年时间飙升到311.1万辆,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
而今年,2023年1-11月中国汽车出口实现476万辆,全年有望超过500万辆,成为近三十年单一国家年度出口规模新高,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成品车轰轰烈烈卖到欧洲、中东、东南亚的同时,比亚迪、广汽、上汽等等车企也都纷纷在海外建厂,将全产业链搬到海外,以更进一步的成本优势打开海外市场。
“向外走”迈开大步的同时,今年更令人振奋的是海外资本的反向合作。
过去的中外合资,我们更多起到终端制造的作用,设计和研发上都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而今年,在全球市场投资都更加谨慎的大环境下,海外巨头纷纷向国产品牌伸出橄榄枝。
7月,大众正式宣布将与小鹏签订合作协议,并向小鹏注资约7亿美元,获得小鹏约4.99%股权,并共同开发两款面向中国市场的大众品牌电动车型,还将在供应链上推进战略合作,共享供应链降本成果。12月初,小鹏汽车公告双方合作正式完成交割,大众以超50亿元的价格获得一个小鹏汽车董事会观察员的席位。
11月,零跑与Stellantis在官宣后不到一个月时间,正式完成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交割。此次合作,Stellantis以15亿欧元的投资,获得零跑20%的股份,双方还将成立合资公司“零跑国际”,Stellantis控股51%,零跑控股49%。
一次次中外“反向”合资,拉开了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市场巨变的序幕。燃油车时代欧美日韩占主导,中国靠合资来加入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大潮;如今新能源车时代,外资需要靠中国的技术,尤其是中国新势力汽车品牌的技术,来进入中国的汽车市场。中国技术与中国市场都在新能源汽车上搭载,驶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结语:
造型更加吸睛,科技更加落地,品牌更加高端,出海更加深入。2023年汽车市场在复苏中展现出的活力,比以往更加来势汹汹。
需要补充的是,这一年的关键词并没有提到价格战,因为价格的波动是更多因素的结果。无论是低价促销的放手一搏,还是极致压缩利润的竞争策略,背后都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形态变化与升级。
整车厂的灵魂七零八落,消费者的声音此起彼伏,而造芯片的、造电池的、造底盘的、造软件的、造汽车的、造手机的,统统跨界合作,汽车产业急剧整合重塑,最后传导给市场的,是新能源时代重新塑造的价格结构。
而汽车,从代步工具,到雷军所说的“移动智能空间”,这一年的创新让我们重新发现内心的渴望,车内娱乐、近郊露营、越野探险,选择一辆车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新的人设,技术给我们创造出新的需求,又将一个个新的需求搭载上车。
可以看到,再过一到两年,以新能源汽车为主导的中国车市格局将初步稳定,新的行业“五常”将重新排名。传统品牌能否在这段时间成功转型,自主品牌能否推出“叫好又叫座”的爆款站稳脚跟,2024年将给出初步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