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不造车,为造车造平台

安晓雅 | 12-01

11月26日,华为发布公告称,与长安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经协商,华为将成立一家新公司,业务聚焦在提供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长安投资入股,持股比例不超过40%。

华为现有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也就是业内常提到的车BU业务的核心技术和资源,将被整合到新公司。

行业变革刚刚拉开帷幕,“大嘴”余承东又一次喊话。

11月28日,余承东在智界S7及华为全场景发布会上表示,新公司已经向已有的战略合作伙伴发出股权开放邀请,包括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等,同时向中国车企老大哥发出邀请,“欢迎中国有实力的车厂,比如一汽,来参与共建,共同打造最领先的、极致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产品。”

此言一出,当日汽车整车板块涨幅达2.41%,和华为合作相关的几家车企也冲到了涨幅前五的队伍中。

难道真如余承东所言,华为的新公司将成为“一个由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一个有‘火车头’的开放平台”?

魅族牵手吉利官宣定制汽车,小米汽车也即将问世,华为作为手机厂商中率先下场的领头羊,“不造车”的红线划了又划,新品牌新车型倒是一辆接着一辆,如今汽车业务终于独立建立新公司,还邀请业内车企都来合作,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不造车”将成为旧的历史,还是新的指引?

  “华为不造车”,还是“不止于造车”?

2019年,华为车BU设立,定位于汽车增量零部件供应商,由华为ICT业务管理委员会直接管辖;2020年10月,任正非签署华为不造车文件,11月车BU并入当时的华为消费者业务集团管辖,后者于2022年4月更名为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从华为车BU成立之初,到之后的多种模式的探索,整体上,都表现出华为切入汽车产业链,选择的是Tier 1 的位置。但众所周知,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时代,产业环境不再是单纯的一根长链,华为的汽车业务也在进退之间,尝试不同的业务角色,探索着更适合的商业模式。

华为的汽车业务整体上分为三种商业模式:零部件供应模式、HI(Huawei Inside)模式以及华为智选车模式。

零部件供应模式是最基础的方式,和其他供应商一样提供标准化的固定件;HI模式与智选车模式曾是华为内部齐头并进、共同赛马的两套方案。

HI模式最初与三家车企分别合作,打造三个子品牌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以及广汽埃安。子品牌车型使用华为的圈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标记为HI版。极狐阿尔法S HI版预售15个月后开启交付,之后合作升级为智选车,阿维塔11上市4个月后开启交付,广汽退出合作。

智选车模式合作更进一步,华为深度参与到产品研发、销售定价、渠道营销等多个关键环节,没在造车,胜似造车,基本已经站在了造车的边界上,就差一步迈过去了。智选车模式最初与赛力斯合作,推出智选车品牌AITO问界,经历与市场的磨合期后新问界M7上市销量大获成功。与奇瑞合作的首款车型智界S7也在11月29日公开发布,并正式发布鸿蒙智能汽车技术生态联盟——鸿蒙智行,与北汽、江淮的合作车型据悉也将陆续推出。

结合管理层的变动,也可以看出华为对三种模式,尤其是在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之间的偏好。

车BU成立之初由王军担任事业部总裁,之后并入的消费者业务集团由余承东统领。2021年5月,余承东担任车BU的CEO,四个月后王军调整为COO,不再直接向华为董事长汇报,而是向余承东汇报。王和余可以看作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的两位代言人和带队人。

今年2月,王军被停职,由余承东接管全部业务,业界认为这与HI模式业务表现不达预期有关。8月王军再次回归车BU,负责战略规划;9月下旬,华为光产品线总裁靳玉志被任命为车BU CEO,余承东转任董事长。

兜兜转转,华为汽车业务的管理架构基本形成。

可以看出,尽管三种模式同时出发,但经历内外多方磨合,不仅华为深度参与的决心越发坚定,“含华量”也日渐成为衡量汽车品质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车企也逐渐感受到了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技术实力、执行能力以及品牌声量。

“鸿蒙智行是目前华为与车企合作最全面、最紧密以及最深入的模式,有最先进的华为智能汽车创新技术加持,智能体验最优。”余承东这样讲。

下一步,就是怎样将“遥遥领先”转化为真金白银。

  品牌有声量,收入不见涨

尽管华为与多家车企合作,但很多时候都是口号喊得响,口袋空荡荡。

华为202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总销售收入3109亿元人民币,只有10亿元来自车BU。

而余承东在2022年7月第十四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提到,车BU一年要花掉十几亿美元,直接投入7000人,间接投入超过1万人,其中70%的研发人员都在研发智能辅助驾驶。

十几亿美元的投入和十亿元人民币的收入,收支尚且大不平衡,要完成一年前余承东对内设下的“2025年车BU实现盈利”的目标,似乎更加遥不可及。

以首家合作智选车的赛力斯为例,2023年前三季度,赛力斯总销量13.68万辆,同比下降30.65%。9月问界新M7问世,局面才有所扭转。

10月赛力斯销量达2.86万辆,同比增长9.38%;AITO问界系列10月交付新车12700辆,其中问界M7交付新车10547辆,单车型单月交付跨过万辆大关。11月问界继续走高,全系交付18827辆,新M7交付15242辆,实现连续两个月交付破万。余承东连连感叹,“起死回生,真不容易!”

问界M7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产品力的提升,车身组装与内外饰都有所提升。据悉,新M7在车身结构、底盘用料、悬挂结构等方面一共增加了超过5亿元的投入。甚至新M7的车身结构件也重新开模,焊装产线重新改造,这种程度的改造是非常昂贵又少见的。

不仅如此,为了管理交付周期、把控渠道销售效果,华为同样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到下游市场,M7的定价同样和大环境一样采取薄利竞争的策略。新M7比老款售价下调7万,仅需24.98万元。也为打开市场又加一把火。

投入加码,售价下探,M7既是华为深度参与造车各环节的成功之作,同时也是真正证明自身终端生态、品牌声量、统一管理等能力的关键之作。但尽管M7风头正盛,但拉动营收的能力仍然薄弱。

要想造车盈利,还需要规模效应的飞轮转得更快。

这就需要合作更多车企,打造更多、更爆款的产品。

设立股权多元的汽车业务新公司,水到渠成。

  龙头跨界,共建平台

“我们一直认为,中国需要打造一个由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一个有‘火车头’的开放平台”。

这是一个怎样的平台,又要由谁来当这个火车头。华为开始回答这些问题。

上半场电动化转型轰轰烈烈的时候,锂价高企,车企不甘心“为宁德打工”,纷纷谋求掌握电动化钥匙的新方法,比如广汽成立因湃电池,自研自产;长安与宁德合资建厂,共同开发;上汽领投瑞浦兰钧,资本入股。

如今智能化转型正当其时,汽车的附加体验乃至核心价值都愈发由软件所决定,车企的担心从“钱给谁了”升级到“灵魂被谁带走了”,选取合适的供应商进行采购已经不足以形成突围之势,亲自下场,技术共创或是资本共建才能掌握更多话语权。

长安一个月内动作频频,与蔚来合作换电,入股华为新公司,正是在切入市场转型关键点,以外力来巩固自身灵魂。

华为早先被称为“智能车时代的博世”,从未独立造车,但强大的技术能力、终端网络、管理能力与品牌效应几乎已经让业界默认为OEM的一员。经历AITO一夜之间贴标HUAWEI又转眼撤下的插曲,华为逐渐摸索到自己在汽车圈的站位。

如果说新兴企业入局成熟市场,找准自身生态位是关键和难点;华为作为通信行业的龙头强势跨界,同样面临挤不进去、落不下脚的困境。但面对困境,小企业只能寻找切口,在夹缝中养精蓄锐,而华为在汽车行业上了几年课之后,将过往在通信领域的成功经验迁移至此,打造平台,托起行业发展。

这既是华为的长处所在,也是行业的需求所在。

  结语

经过五年探索,车BU终于脱胎母体,与车企股权合作打造新公司,放眼市场,既开辟了更经济、更高效服务客户的渠道,也为行业乱斗中标准的梳理和建立拉开帷幕。而反观本身,这也是华为几年赛马终于锚定市场生态位精准发力的开始,是华为以技术实力和品牌效应谋求汽车业务商业正循环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