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6现在不能买了,已经没有现车了。现在能不能定到,只能说随缘了。”这是东风雪铁龙抖音直播间里,女主播对直播间观众说的话。
即便是这样,直播间里的观众依旧热情不减,观众在评论区跟主播讨论购车的优惠和注意事项,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主播一直在耐心的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这是之前从未出现的情况。
线上直播热度爆棚,线下的4S店更是人满为患,不少湖北的车主拍摄雪铁龙4S店的盛况。“销售电话接爆了,想进车内看看等半小时都没有位置。”
从销量平平到现在一车难求,雪铁龙C6成为香饽饽的原因很简单。前几天湖北省政府联合东风本田推出购车措施后,包括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东风风神等品牌均纷纷参与了这一波优惠热潮,力度极大。其中,雪铁龙让利最大。雪铁龙C6共创版和舒适版直接补贴9万,售价仅为12万,直接打了个6折。
正所谓“20多万的C6各种嫌弃,但12万的C6真香无敌”。的确,作为一款车长近5米的标准的B级车,售价21.19万元的东风雪铁龙C6,在综合补贴9万元之后,不到13万元就能落地。这个价格,对同等价位的轩逸、朗逸、卡罗拉等A级车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
虽然购车存在着一些限制,例如要上湖北牌照,半年过后才能过户等等。但将价格卷到极致之后,一切都不是问题。在车友圈里,不少外地的车主都在打听政策,看看能否在湖北提一辆新车。
不过在其他地区,雪铁龙的销量依旧不温不火。车云网也联系到北京东风雪铁龙的4S店的销售人员,他表示:“不少北京的车主也在询问湖北的补贴政策,知道没有(类似的)优惠后就没了后续了”。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C6的老车主似乎没有因为价格背刺受到太多的的影响。“只是纯粹喜欢,为自己的喜欢买单。”
这次补贴不仅是雪铁龙,东风日产的大部分车型都参与补贴。东风标致至高补贴48000元,东风风神至高补贴也达到了40000元。
过去相对价格坚挺的东风本田也加入补贴阵营,本田UR-V至高可优惠6.8万元。甚至连尚未上市的2023款本田CR-V插电式混动车型,都补贴2万元。东风本田旗下的B级轿车“英仕派Inspire” 是广州本田雅阁的姊妹车型。过去由于市场知名度不及雅阁,被戏称为“雅阁王”,一直是想购买雅阁但是预算有限的准车主们的平替首选。
这次湖北省补贴活动中,这款车优惠50000元。部分终端渠道甚至可以做到办理分期付款优惠55000元。让很多湖北省外的消费者蠢蠢欲动,准备组团赴武汉买车。
虽然目前这股补贴风潮还仅仅是湖北省内的风暴,但是已经有消息显示,邻近省份的安徽省准备跟进。在其它没有补贴活动的燃油车品牌直播间里,主播也被反复追问补贴问题。一些品牌被迫跟进,推出同价位的特价车应对。
10万到20万价格区间,是过去燃油车市场的基本盘,也是过去几年面对电动车价格冲击,合资车企的一块根据地。据中汽协的数据显示,2022年传统燃油车主要销量集中在10-15万价位之间,累计销量为578.3万,占燃油车总销量的38.9%。
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开始内卷,不少新能源车型降价杀入15万左右的价格区间之后,燃油车15万左右的“安全区”也开始变得岌岌可危。例如定位为中大型新能源轿车零跑C01起售价比去年下调近5万,仅需14.98万元。另外一个二线新势力品牌哪吒,也在这一价位推出了哪吒U II。
连合资车企,比如丰田的纯电车型bz4X和日产的Ariya,也在大幅让利促销之后进入了这一价格区间。大部分新能源车的性价比相比燃油车已经非常具有竞争力。
在3月1日举办的零跑新品发布会上,零跑董事长朱江明就坦言:“未来的燃油车和电动车应该同价,甚至在有些配置的表现上,电车比油车更好,特别是智能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这些,肯定会更好。”
例如即将上市的哪吒U-II,就以智能化作为卖点,不仅标配了骁龙8155芯片和选装地平线征程3驾驶芯片,而且最低价只有13.58万元,性价比拉满。
新能源车企的内卷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市场的繁荣,3月3日,乘联会发布了2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销量预判。预测2月的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在50万辆,环比增长30%,同比增长60%,实现春节后的开门红。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燃油车也只能大规模降价,将之前大部分20万元左右的车型,降价到10-15万这个区间,才能在性价比上跟新能源车进行竞争。
事实上,在此番大幅降价之前,多数传统燃油车企已经躺在10-15万的主流价格带里,过了好多年的舒服日子。2万美元到3.5万美元的价格区间依然被视为传统燃油车拥有绝对竞争优势的领域。
纵观近十年的全球畅销车型,2万美元~3.5万美元价格区间的家用车占据绝对霸主地位,丰田卡罗拉、本田思域和福特福克斯等热销车型都是霸榜般的存在。这些经济型车型的销量通常非常稳定,是传统车企的重要现金流来源。
对丰田2022财年(2021年3月~2022年3月)的汽车销量进行拆分,共计销售951.2万辆汽车,销量排名前4的车型都属于这一价格区间:卡罗拉131.2万台、荣放98万台、Yaris74.3万台、凯美瑞68.5万台。合计占比接近4成,足见这一价格区间对于世界第一大车企的重要程度。
这些车型在中国市场同样畅销,卡罗拉、凯美瑞是被国内车友戏称为三大妈的国民级神车。中国汽车工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合资车型的泡沫繁荣所笼罩。在2017年之前,合资车企生产的外国品牌市场占有率长期超过60%。
近些年,国内车企对合资车的依赖也丝毫未减,以共和国汽车工业长子一汽集团为例,2022年总销量为330万辆,其中大众和丰田两大合资品牌销量占比依然高达近八成。
一些地方性的汽车集团,对合资车的依赖就更加病态。以著名的北汽为例,在其2021年的1759亿总营收中,北京自身品牌营收占比连5%都不到,完全依赖营收超过1600亿的北汽奔驰输血。也难怪这种瘸腿的收入结构会屡屡被资本市场质疑。
中国汽车工业对合资车的畸形依赖,从生产端高度的渗透到整个生态链中,合资车市场占有率高,导致整个渠道对合资燃油车的依赖也很重。
汽车作为大宗耐用消费品,渠道在商业竞争中扮演的角色也尤为重要。而经销商的商业模式恰恰是构建于燃油车的产品特性之上,经销商的收入结构大体由销售和售后两部分构成。
以上市公司广汇汽车、美东汽车举例,虽然收入结构上销售占比为八成,但从毛利上看售后服务的占比却高达五成。在一辆车的完整生命周期中,经销商最重要的利润点就是售后,看起来4S店是卖车,实际上赚的却是保养和维修的钱。
这种收入结构实际上是由燃油车后服务市场广阔的特征决定的,一辆燃油车开的时间越久,维修保养的费用就越高。由于汽车后续的各种保养、维修、保险等环节具有用户黏性强、复购频率高、投入成本低等特征,因此不仅利润很高,还能给相关企业持续带来稳定可观的现金流。从全球看,汽车经销商过去长牛上市公司辈出,奥莱利、汽车地带都是美股市场中著名的20年30倍牛股。
价格区间在10万-15万之间的畅销紧凑型轿车,对于4S店而言,销售本身并不特别赚钱,但庞大的后市场收入却无法忽视。
燃油车 2万美元(10-15万元人民币)的主流价格带是车企、经销商、消费者多方合力而成的结果。在没有出现新的闯入者之前,这样的和谐局面本可保持。
然而伴随着新能车在续航、驾驶体验、智能化等产品力上的持续迭代,以及一批蓬勃发展的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赛道实现了弯道超车。合资车企躺在品牌和技术壁垒上赚钱的好日子也过到了头。
2022年国内市场电动车渗透率已经达到了30%,但此前主要还是走的两头路线:一方面从极其便宜的微型车(10万以下)切入,另一方面依托定位、体验从豪华车型降维(30万以上)。在极致内卷之下,以比亚迪、蔚小理为代表的自主车企的综合实力也越来越强,燃油车已经在这两端受到持续性挤压。
如今战火烧至燃油车的腹地,意味着新能车对燃油车的革命,进入了攻坚阶段。如果今年燃油车企业不能在15W左右价格段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收复失地,明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的版图恐怕会为之一变。
合资车企多年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局面将逐步走向终局,称之为“地动山摇”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