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车展看罢,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个关键问题的答案,“国产车做对了什么,在市场份额上终于超过了合资?”
这个答案,应该就是动力技术进步。大概5年前,当坊间谈论起想买个省油的车,是该买油电混动还是PHEV插电混动时,答案几乎必须是前者,因为PHEV的电池一旦用完,动力巨弱、油耗巨高的问题就全出来了。别管是比亚迪的DM,还是大众的PHEV,谁也不行。
但到了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数据,已经说明了这是个典型的分水岭之年。
月度销量里,中国品牌市场份额超过50%,超过合资车。新能源领域里,中国车在面对合资车时,国产车屡屡交出超过80%市场份额的成绩单。而提及智能化领域,一众跨国车企,除了特斯拉之外,目前尚未有一家让导航主动领航辅助驾驶的功能装车落地。
当然,上述的一系列数据,并不能完全证明国产车正在完成对合资车的超越,因为从关键技术、车辆工程、制造设备、制造创新、利润体系等方面,发展数十年的中国汽车工业,距离真正意义上挑战传统,还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可能短时间内被抹平,但显然需要时间。
不过,如果将目光更聚焦一些的话,得到的结论会更加实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去年12月发布预测, 2022年,乘用车销量预计为238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为67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飞涨,但背后的工程只是行业开始初期小热,真正的核心贡献者是比亚迪一家。186.35万,是比亚迪的年销量成绩单,在新能源领域份额超过四分之一,相对而言,其他玩家的销量数字均在30万台以下,只有比亚迪一家独大。
而2023年,王传福之前在电话会沟通能做到400万销量,虽然比亚迪从公司层面对此表示“不好判断”,但眼前比亚迪在2022年已经起势,2023年如果能顺利完成,它将超过大众2家合资公司在中国的销量总和,也直接意味着,所有处于同一价格区间那些主销传统燃油车的跨国企业,将面临极大挑战,明显承压。
对于大多数上市车企来说,它们的Flag向来不太敢乱立,因为资本市场会快速检核,给到回应。资本向来冷酷,即便是对市值破万亿美元,拥有全球首富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也一样不讲情面。立下150万台年交付量的目标,实际交付131万,特斯拉的市值今年蒸发超5000亿美元。再加上比亚迪向来的行事风格是理科男,比如预测去年年底新能源渗透率可能突破30%,就是因为经算过手中订单与市场环境。那,王传福此前所表示的400万台的可能性,其实不小。
而除了讨论比亚迪的400万台年销量目标是否务实之外,这更是一种趋势。2020年,随着比亚迪DM-i混动的推出,向来嗅觉灵敏的众多中国自主品牌,在很多的时间内都推出了同类技术。截至目前,长安手中有iDD、长城手中有DHT、奇瑞有鲲鹏DHT、吉利有雷神混动,几乎所有主流中国车企的手里,都握着能吸引追求“高动力、低能耗”的特征技术。
那如果对这一系列技术进行分析,几者的表现分别如下:
油耗都能远低于仅使用纯燃油动力的车型,同时在面对较为成熟的油电混动车型时,能打个难分高下。如,秦PLUS DM-i的馈电油耗为3.8L/100公里,汉DM-i馈电油耗4.2L/100公里,长安UNI-K iDD馈电油耗5L/100公里,哈弗H6 DHT-PHEV馈电油耗为5.6L/100公里,瑞虎8 PLUS鲲鹏e+相关数据为5L,吉利帝豪L 雷神Hi·P为3.8L。
传统油电混动中,本田CR-V 锐·混动的数据为4.9-5.6L/100公里(NEDC工况),雅阁锐·混动为4.2-4.4L/100公里(NEDC工况),丰田RAV4荣放双擎的数据为4.7-5L/100公里(NEDC工况),凯美瑞双擎的数据为3.8-4.1L/100公里。
简单比较一下,消费者在买车时,筛选自己的第一轮购车清单时会很明显的发现,其实国产车和日系车在燃油经济性这方面差不多。而且,经过比亚迪DM-i对市场的教育,消费者也对传统PHEV馈电后,“有电一条龙、没电一条虫”的认知,有所改变。再加之,国产车越来越卷,把纯电续航做的越来越长,价格越来越低,整体的配置越来越高,三种原因共同融合之后,再加上新能源车不收取购置税,于是市场的局面快速改变。
同等预算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国产PHEV插电混动。数据如下:
比亚迪在2022年的186万台销量中,纯电销量91.1万辆略低于PHEV插电混动,后者为94.6万辆,汉DM-i在后半年连续完成月销破万,同时还有过单月破3万的成绩。
日系混动车型的销量里,本田中国的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搭载了高效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车型为17.9万辆,2021年全年,SPORT HYBRID(锐·混动)的全年交付量为23.38万辆。
丰田的数据显示,广汽丰田2022年的电动化车型累计销量为303175辆,同比增长55.8%,这是全部电动化车型的销量,也意味着油电混动的销量低于这一数字。
中国车用PHEV插电混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合资车的份额,这一点是成立的。
但,中国车用PHEV插电混动很明显的抢夺了日系油电混动的销量,这点还没有明显发生,更多只是未来可能的趋势。
而且,除了PHEV领域,除了比亚迪之外,销量尚能一看的只有低成本、技术较落后(只能进行串联输出)、在近几年被归为PHEV的增程混动-理想汽车、AITO问界。其余的国产车型,市场表现仍在待起步阶段。
比如,1-10月,吉利的雷神系列车型累计突破4.8万辆,之中同时包括PHEV与油电混动,月均5000台左右;长城DHT的市场表现,在哈弗H6 DHT-PHEV开始交付后,月销量超过了4000台,此前单车型月销量一般在3位数。
奇瑞鲲鹏e+、长安iDD技术的单车型月销量,多在500台以内。这之中的核心原因有2点,一是比亚迪拥有先发优势,最早大面积接受用户考验,被验证后有了口碑方面的相应认可;二是比亚迪在三电领域已经积累了多年,有了成本控制能力,于是价格上也相对更吸引人。
以紧凑级SUV同尺寸市场为例,比亚迪宋PLUS DM-i的指导价区间为15.48-21.88万元,两驱版本区间15.48-18.78万元,四驱版本区间20.78-21.88万元。
本田CR-V锐·混动指导价区间为20.98-25.48万元,丰田RAV4荣放双擎的区间为22.58-26.08万元。持续了多年的消费主义在突发疫情之后逐渐回归理性,几万元的差价,很明显能影响到消费者决策。
100多年以来,汽车行业一直在进行技术竞赛,所以当前的局面也并非是盖棺定论。丰田、本田的混动技术也在2022年年末陆续发布,各大中国车企的技术升级也在不断升级,2023年二者之间显然会发生新一轮的碰撞。
先看日系混动的升级变化,广州车展之前本田的第四代i-MMD已经基本全部曝光,广州车展之中广汽丰田发布了第五代THS混动。二者的优化方向其实比较趋同,都是改良材料、改良电池、轻量化提升、优化运行逻辑。
第四代i-MMD的核心是,使用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能实现更长的纯电续航里程,并且发动机的燃效区间更高,结果显而易见,更省油、动力更强、开起来更舒服。省油,因为低速时电池驱动,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带来更长续航里程,减少发动机介入;高速时,燃效区间更高,更节油。整体逻辑就是,电动的出力更多,发动机更针对燃效而考虑。
广汽丰田发布的第五代THS的核心是,换上能量更高的锂电池系统,实现更长续航里程,电机进行了优化,整套系统减重13.3公斤,综合效率提升了12%。其实这套新系统的逻辑,是对此前“燃油为主、电机为辅”的一定修正。实现的效果也一样是续航更长更省油,驾驶感受也预计会有优化。不过,因为THS长期面对无法解耦的挑战,第五代的油电共同介入时,车内感受如何,有待通过进一步的试驾进行验证。
很明显能看到,它们都在进一步贴合当下对混动有需求的消费者,他们的购物新需求,更强的电能系统、更省的油耗。
中国车在PHEV混动方面的技术进步,其实也是相仿。进一步增加纯电动续航里程,对动力系统进行轻量化,对运行逻辑进行优化,以便进一步增加综合效率、燃油经济性。比如,魏牌在广州车展发布了DHT技术的升级,增加了强制纯电模式,此前已经销售的拿铁/摩卡 DHT-PHEV在WLTC续航历程上分别都能实现满油满电情况下的70-73公里的续航提升。不过,唯一有点不方便的是,这一升级还得到店才能完成,而非FOTA升级。
那么,2023年的竞争内卷趋势很明显,日系油电混动、中国PHEV插电混动,谁能率先迎来上位,主导市场的发展,关键词就在于可靠性、价格、性能这3点。
日系的混动技术,相比中国车的先发优势很明显,可靠性上的认知优势明显,但价格上因为很多核心零部件并没有完全进行国产下放,故价格是否会下探依然存疑。但,一旦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并解决产能表现,那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力显然会有所增强。
技术实力提升的同时,价格的下探显然是必须要做的。因为,消费主义在全球范围逐渐归为理性,已是不争的事实。拼多多的崛起,Vivo的崛起,衣食住行等多个领域,都能对消费主义的波动进行佐证。
而国产车的崛起机会则在于,可靠性。可靠性同时关乎,与所公布参数之间的误差,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故障率。几年间,PHEV插电混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电池低电量时的锁死/保护,动力是否受限,大容量的锂电池安全等,都曾掀起过很多的社会讨论。
日系混动需要迈过成本下探这道坎儿,而中国车则要面对品质+可靠性提升这道坎儿。
简言之,目前2种技术之间的出入在不断缩小,很多方面的思考都是同质化的,原因也很简单,消费者的需求正在转型,谁能准确get到那个点,谁就能拿下市场份额,拥有话语权。
油耗的数据表现在趋同,对更长电池续航的追求在趋同,对轻量化和高效率的追求在趋同。那最后,所PK的就还是会回到成本、可靠性这2个最底层的基础逻辑上来。中国PHEV混动目前在前者上有利,而日系油电混动目前占据后者的优势。
所以,谁想要过上新一轮好日子,主要的攻关点,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