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配加价的时代过了?丰田、本田造的两款电动车,刚亮相就败了

小李车评李建红
06-29

在过往的这些年里,日系品在国内市场的地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尤其是丰田、本田、日产“三驾马车”,更是在国内市场取得了不俗的销量,而丰田,更是在国内市场以价格坚挺著称,不降价、还加价,成为很多丰田新车上市的习惯性动作。日系品牌车型能耗低、可靠性强的传统口碑,让很多国人对日系品牌的认可度很高,当然这也让这些日系品牌有了减配、加价的底气。

不过很多时候,市场地位的变化可能不需要一个长达数年的严谨,有时候当大变局来临的时候,一两年也就够了。5月份,对于日系品牌而言,一个比较扎心的情况是,东风本田的终端销量只有3.6万辆,相当于Model Y巅峰时期一款车的销量,而在这个月,比亚迪的当月销量为11.4万辆,比亚迪宋系列的当月销量为3.2万辆……

事实上,在我们看来,随着油价持续上涨,以及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国内铺天盖地的插混潮,对于日系品牌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日系品牌之前一个比较有标志性的口碑就是油耗水平,很多车型也是因为油耗低,可靠性口碑好,所以消费者才愿意购买忍受减配、加价购买这些车型。如今纯电车型、插混车型的能耗、花费,相比于同级别的日系车产品,就会强很多,而且动力水平还不在一个级别上,这就让日系品牌至少能耗口碑这一块已经被瓦解。

当然了,不管是日系品牌还是其他合资品牌,目前都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转型新能源,尤其是转型电动化。实际上这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了,因为国内的自主品牌、特斯拉这样的独资品牌,以及造车新势力,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在国内新能源市场的初步布局,很多级别、价位都有了响应的车型。

那么对于合资品牌来说,如果现在还不能进入新能源市场,并且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当这些非合资品牌完成渠道布局、口碑建设的时候,合资品牌就很难有机会了,就像多年以来,合资品牌在燃油车领域捷足先登,自主品牌燃油车一直没能找到超越的机会一样!

事实上,日系品牌也正在“被迫”转型电动化,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先后发布了针对国内市场的纯电动车型,似乎有了后起直追的迹象,但是和很多其他合资品牌一样,日系品牌在电动车领域的“不开窍”,看不到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和竞争对手们的整体水平,让这些日系品牌的新能源车产品更像是一个笑话。

比如东风本田刚刚上市的纯电车型e:NS1,是一款车长仅为4390mm的小型SUV车型,这款车最大续航里程510公里,价格为17.5万元—21.8万元。入门车型续航仅420公里,没有天窗、没有电动调节座椅,只有四个喇叭,没有驾驶辅助配置、没有定速续航,方向盘是塑料材质。这样的车型,入门级别车型就卖17万多,基本上可以断言,在市场层面是不可能有像样表现的。

再比如另一款车型,之前预售的一汽丰田bZ4X,这是一款预售价22万元起的纯电SUV车型,车辆的配置水平也是相当之低。预售价22万元起的入门车型,没有倒车雷达、没有天窗,搭配塑料方向盘、普通遥控钥匙、皮织混搭座椅、前排座椅不支持电动调节、不支持GPS导航!当然更加重要的是,作为一款22万级别的纯电SUV车型,这款入门级竟然不支持OTA升级,而且标称续航只有400公里,实际续航肯定也是只有300多公里。放到20万以上级别的纯电车型上,这款车也是完全没有竞争力的。

通过上述两款车的配置、核心产品力的介绍,我相信大家都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本田和丰田来说,似乎还没有明白自己的处境!在燃油车时代,由于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调校等方面的优势,它们在国内市场拥有定价权,甚至在加价减配的情况下,还有消费者愿意接纳,是因为在价格更低的自主品牌中,很难找到技术方面的平替产品,因此消费者愿意让出一部分需求。

但是在新能源时代,自主品牌早早布局,现在很多产品的水平已经非常高了,不管是相对核心的电池、电控、电驱技术,还是车联网、智能驾驶辅助,基本上都跑在了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的前面,而且这些国产车型早早出发,实际上也已经为不同级别的车型划定了价格标准。因此我们看到上述两款日系纯电车型,第一反应就是,造它们干嘛?因为相比于同等级别的国产纯电车型,这两款除了品牌和LOGO之外,几乎就不剩啥优势了!

事实上,我们从这两款车上,能够看出一种迹象,那就是丰田、本田并没有真正了解到新能源汽车的精髓所在,可能在它们看来,内燃机换电驱动,就算是新能源了,所以日系品牌之前在国内市场那些低配高价的产品逻辑可以继续沿用。但不好意思,时代变了,有了很多国产新能源车的参照和对比,消费者能够接受上述日系电动车的可能性是极低的,可能有,但是不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