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车以后 新闻】2月25日,理想汽车发布了第四季度财报。财报数据显示,其第四季度营收入总额达到人民币106.2亿元,同比增长156.1%;全年收入总额达人民币270.1亿元。新车交付方面,2021年第四季度,理想ONE的交付量为35221辆,环比增长40.2%,同比增长143.5%;2021年全年,理想ONE的交付量达到90491辆,同比增长177.4%。
财报发布会后,理想汽车的创始人兼CEO李想、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联合创始人兼CFO李铁三位高管出席了相关的财报电话会议,解读财报要点并回答了相关提问,相关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点:
1、2022年推出第二款新车理想X01,计划2023年再推出两款新车。
2、加快产能和服务中心扩展,计划年底开设400家零售中心,2023年产能达到75万辆。
3、理想汽车纳入恒生科技指数,预计3月中旬进入深港通。
4、直面芯片等原材料价格上涨致造车成本增加难题,争取实现比2021年更高的毛利率。
5、计划在明年推出支持超快充电的纯电动汽车车型,打造闭环用车体验。
以下为财报电话会议部分实录:
1. 关于产能和店面扩张的节奏问题。管理层分享了常州基地和北京基地分别在扩建和建设,并有望在2023年以双班倒工作机制达到75万台产能。此外,在2022年底计划开设400家零售中心。这是不是意味着新品推出之后我们的产能和销量已经做好了快速爬坡的准备?
沈亚楠:我们对今明两年即将发布的新产品抱有十足的信心。因此,我们采取积极行动,用以优化产能的提升。此外,在销售方面,我们计划在2021年底开设的零售中心数量达到400家;在2023年,销售网络布局将会得到更大的扩展;产品专家团队也在不断壮大。产能方面,我们在提高自身产能的同时,也与供应商伙伴通力合作,提高其产能水准。此外,为应对IC芯片供应短缺,我们已经采取向供应链伙伴提供前置保障措施,以确保IC产品上游供应资源。
2.从去年以来行业受到芯片和工业影响,冲击非常大,但是其实过去一年理想汽车的产品交付相对同业而言较好,近期博世停工事件,是否对公司的生产和供应链造成问题?管理层如何看待今年整个行业的供应紧张的情况?我们要怎么做的比同业更好,来确保我们生产和交付的平稳?
沈亚楠:实际上,我们这两个月也受到了博世供应的影响,不仅由于IC供应短缺,也有苏州疫情影响的因素。该情况将会在接下来一个月有所改善。我们会采取有效应对策略,首先找到更多合适的供应商,其次将生产计划提前告知,以提高生产灵活度,这样供应到位后可立即启动生产,最终交付产品给客户手中。
3.今年造车的成本可能还是会有比较明显的提升。除了电池涨价之外,大宗产品和原材料也将普涨的。请问管理层能否分享一下今年一些关键零部件,包含电池以及其他一些关键零部件的成本上涨带来的影响预测,以及公司如何控制或者转嫁这一块的成本?
沈亚楠:我们在做今年财务预算的时候,已经将潜在成本上涨的因素考虑在内。尤其是电池成本上涨方面。今年销量会大幅增加,我们也希望借此达到更高程度的规模经济。因此,总体而言,尽管我们面临诸多挑战,我们的目标依旧是实现比去年更高的毛利率。
4.关于明年的纯电产品,实际上从EREV到BEV产品有很大的变化,理想汽车将如何在产品端、基础设施端和供应端做准备?
李想:在纯电汽车方面,我们做的是高压纯电动汽车,也会做出明显超越用户需求的产品,给行业注入更多新元素。我们做的高压纯电,包括三个核心要素。第一个是4C电池,更高充电倍率的电池,这是我们和供应商进行了非常深度的联合研发,投入了大量研发人员来做的,这种电池和整体系统,包括充电、软件控制与热管理,均息息相关的。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大规模量产过4C电池,所以我们需要做深入的研发。第二个是850伏的电压平台系统,都是我们自己研发的,包含三合一电机以及过去不能提供的功能,例如进行升压降压和帮助电池加热的能力,都要进行非常深入的研发才能实现。第三个是自研的400千瓦的充电桩和自己运营的充电站,我们希望打造体验的闭环,打通从电池组到高压平台到充电桩的流程,把4C电池及850伏电压平台以10分钟充电达到400公里续航里程的便捷使用体验带给用户。我们致力以完整的服务和体验向用户呈现。
5.在3月7日,理想汽车纳入将恒生科技指数,这是否意味着公司进入了深港通?
李铁:根据公告,理想汽车将被纳入恒生综合指数。要进入深港通,我们必须满足相关条件,包括成交额和市值,我们计划在3月中旬左右进入深港通,届时我们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将满6个月和20个港股交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