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一部俄罗斯电影《T34坦克》,情节就不说了,有兴趣的自己去看。其实我也没留意看情节,全看坦克越野了。
男女主角漫哥也没留意是谁,因为在越野迷眼里T34才是主角。以往车聊多了,今天咱们换换口味,就聊聊坦克。
苏联之宝:T34坦克。
T-34坦克,在当年是一辆火力、防护力和机动性都突出得很过分的坦克。由苏联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设计师米哈伊尔·伊里奇·科什金领导设计的中型坦克。全重32吨,发动机功率500马力,最大公路速度75公里/小时,最大行程500公里。
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该系列坦克苏联一共生产了84070辆,其型号主要为两种:安装76.2毫米坦克炮的T-34/76坦克;和安装85毫米坦克炮的T-34/85坦克。
动力上装载著名的12缸39升V-2柴油发动机。V-2体积为1.87立方米,整个马达部分体积为4.4立方米,其发动机辅助设备和散热器布置较为紧凑。
除了体积小和输出强劲,V-2柴油发动机的另一个优点是省油,T-34坦克油箱容量460升,车身两边各挂一个容量39升的后备油箱,最大行程可达到540公里。相比之下,当时德国IV号坦克只有160公里的最大行程,而后期著名的虎式坦克跑100公里就得加油。
另外柴油挥发性差,故常温下不能被普通火焰点燃,大大提高了可靠性。
这些优势也成为电影中的T34能成功杀敌还能全身而退的关键。
同时柴油机动力强劲并且转速均低于汽油机,出力远强于汽油机,所以现代重型车辆基本都采用柴油机。
T-34主机虽然功率为500马力,但是转速低至1800转/分钟,而德国虎式搭载的迈巴赫230-P30汽油机空有700马力,转速却高达3000转/分钟。
所以T-34具备高达2653牛·米的强大扭矩以及轮周功率,而德国的虎式只有区区2228牛·米而已。结果是让500马力柴油机,动力远胜700马力的汽油机。
T-34坦克使用了盟军美国的专利克里斯蒂悬挂。克里斯蒂悬挂是一种拥有大直径负重轮,使用螺旋弹簧的独立式悬挂装置。这种悬挂均是由前后两个互相连接的圆柱形螺旋弹簧构成。位于前方的为可调式水平螺旋弹簧,后方的则是垂直螺旋弹簧,这种设计有更长的避震行程,可承受剧烈的上下颠簸,强化越野性能。
T-34的履带将近50公分宽,而当时德国坦克的履带普遍只有30公分宽。
以上优点使T-34具有超强的越野机动能力,这也是苏军装甲部队大纵深攻击战术的硬件基础。在冰天雪地的东线战场,T-34的宽履带使其可在雪深一米的冰原上自由驰骋,当时的德军羡慕的称它为"雪地之王"。
T-34坦克无论在装甲、火力还是动力方面都堪称均衡。
车身装甲厚度都是45毫米,和德国的III、IV号坦克相当,但正面装甲有32度的斜角,侧面也有49度。
炮塔是铸造而成的六角型,正面装甲厚度60毫米,侧面也是45毫米,车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T-34从正面看几乎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斜面装甲有两点好处,首先被炮弹击中后容易弹开(即"跳弹"),威力大减;其次,根据美国穿甲弹公式,倾斜角度和穿甲弹穿透力与口径大小成正比。
因此被德军75毫米炮射击时,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130毫米,而49度斜角的侧面装甲也相当于100毫米装甲。
这样的正面装甲在1941年期间,让德国坦克装备的任何火炮在500米以上的距离都无法将其击穿,只有88火炮能在特定的距离内阻挡它。
T-34坦克的"倾斜装甲"的设计思路,也对后世的坦克发展有着深远的革命性影响。
总之T-34在1941-1942年,在性能上全面压倒当时德国绝大多数的坦克,被公认为二战期间最好的中型坦克。T-34坦克也是让当年的主要原因。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