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柱没断,表现超稳!红旗H9、HS5通过全球首次公开双车高速追尾碰撞测试

王朔杨 | 10-28

【有车以后 资讯】日前,在C-NCAP十五周年系列活动现场,一汽红旗向媒体公开展示了H9、HS5双车高速追尾碰撞测试。面对该项非标测试,试验车H9和HS5测试成绩优秀,有效保护了车内乘客的安全。

  严苛的非标测试工况

不同于C-NCAP测试规程中包括的正面40%偏置碰撞和侧面碰撞,此次H9和HS5进行的是一项非标准工况测试。测试工况模拟了小轿车追尾卡车后,又被后车追尾的事故场景。

轿车追尾货车是中国路况伤亡率较高的事故场景。据中国交通事故深入调查(CIDAS)数据,乘用车间追尾造成的人员死亡率为2.88%,而乘用车追尾货车的情况下,发生伤亡情况的比例高达77.01%,死亡率高达26.74%。更令人惊讶的是,此类事故中两车相对速度低于50km/h的情况占比超过60%。在测试现场展示的案例中,一起造成一人死亡的SUV追尾货车事故,SUV与货车的相对速度仅为35km/h,事故的严重性着实令人咋舌。

根据货车后防护杠国标,货车车尾防护装置需要抵御质量为1100Kg的碰撞台车以32km/h车速追尾的冲击力。而此次碰撞测试中,搭载四个假人,试验质量达到2152kg的红旗H9将以50km/h的车速追尾静止停放的解放J7厢式货车,碰撞能量是解放J7后防护装置所能承受的4.77倍。这就意味着H9的车头将会承担不小的吸能压力。


初次碰撞发生后,H9又将被后方同样车速为50km/h的红旗HS5追尾。这对被夹在两车之间的H9是更加严苛的考验。

  双车顺利过关

尽管实验条件苛刻,H9还是顺利通过了测试。第一次撞击中,可以货柜车车尾的防护装置充分发挥了作用,成功防止H9的车头钻入大梁下方,H9的车头也充分溃缩变形,吸收了碰撞能量。

二次碰撞中,HS5的车头和H9的后备厢部分再次充分溃缩吸能,充分化解了后车携带动能,防止H9被挤入货车底盘下方,乘员的乘坐空间也没有受到威胁。

通过撞击后的静态观察,处于事故中不利位置的红旗H9没有出现结构失效,A柱、C柱、门槛等主要承载结构均保持完好,四扇车门均正常打开,车内乘员的生存空间得到有效保证。

测试后分析车辆约束系统点爆情况,红旗H9的安全带在16ms完成预紧,前排气囊在碰撞后19ms点爆。后方的红旗HS5的前排安全带在32ms预紧,前排气囊在碰撞后38ms点爆。两车假人均与气囊充分接触,也没有与内饰坚硬部件发生碰撞。


也正是由于车身结构和约束系统的优秀表现,H9和HS5的假人数据都很优秀。H9驾驶员胸部和小腿得分分别为90.46%和96%,头部、颈部、大腿部均获得100%的满分,其余三个座位的假人均拿到100%得分,儿童假人零罚分,总体得分率为97.22%。对于碰撞工况并不如H9严苛的HS5,50km/h的追尾自然也是小意思,前排乘客同样没有罚分。

  总结

此次非标测试中,红旗H9的表现给人印象深刻。即使追尾货车,H9车头也充分参与了吸能,避免了钻入货车下方悲剧的发生;在随后发生的追尾事故中,后备厢部分也充分溃缩,化解了事故绝大部分能量,配合及时点爆的乘员约束系统,有效保护了车内乘客的安全。

此外,我们也看到了货车尾部防撞结构的重要性。即便碰撞的剧烈程度大幅超越了结构设计上限,货车防护装置仍然能有效避免轿车钻入货车底盘下方,避免了严重伤亡事故的发生。如今道路行驶的很多货车并没有装备符合国标的后防撞装置,还是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大对此现象的执法力度,保护所有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安全。

点击加入车友群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