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的国内汽车市场而言,有一种车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中国特供车。所谓中国特供车其实并非国内专属,也更不是国外汽车巨头们歧视我国消费者的举动。实际上这种针对特定市场推出定制化车型的举措,国外早已有之,包括我们熟悉的福特锐界、大众途昂这些车,最初就是典型的美国特供车。
但这些如日中天的美国特供车们进入国内之后,因为它们的“便宜又大个”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喜爱,那么为什么,我们对车厂们为我们设计的中国特供车们,大多没有什么好态度呢?在今天的文章里,我们不打算谈车子本身,而打算从一些另外的角度,去聊聊这件事。
所谓特供车,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定制化车型。既然是定制化,那么肯定是要根据客户需求来设计产品的。所以一辆特供车到底做得好不好,是不是容易被消费者接受,首先考验的就是这个厂家的市场部,对于当前我国消费者的认识。
那我国大多数买车的人都有什么需求呢?他们的痛点在哪呢?所有人都知道的是,国内消费者喜欢空间巨大的,喜欢配置超多的,特别喜欢后排空间巨大,在此基础上价格不能太高,对动力操控之类的,相对没有太苛刻的要求。
如果只是根据如此简单的定位就匆匆忙忙推出自以为一定很好卖的特供车的话,下场大多都不咋样。因为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在我国耕耘过一段时间,往往会简单地认为,中国消费者需要的,只是一辆品牌逼格高,空间大,内饰跟得上潮流,各种酷炫的东西越多越好,同时价格实惠的车。
基于这种思维诞生的车,就像最近的奔驰A200L,一辆巨大的、拥有着奇怪内饰设计的,作为一辆A级居然用上S级才有的全液晶仪表,但换挡拨杆却简陋得像是穿越回上世纪40年代一样,除了大空间和车内那毫无意义的20多种颜色氛围灯之外毫无特点毫无建树的车。
A200L推出之后的市场反响并不好,大多数去店里看过这辆车的人,都对这么一辆不伦不类的车居然要卖接近30万感到极度不解。同样失败的还有宝马118Li,作为宝马最入门的车型,118Li的尺寸已经大到接近标准轴距3系的水平,但无论是发动机动力、底盘调校、外观内饰做工用料,细节处的处理,都让人对这辆车的宝马身份产生深深的怀疑。
你还别说,大众朗逸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正面例子。朗逸这个车系本来就是百分百的中国特供,但这辆车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热销。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大众几乎是最早进入国内的合资厂家之一,从1984年桑塔纳投产至今,论对我国消费者的洞察和了解程度,除了自主品牌没人能比得过他们。
因此在大家都不懂车的时候,大众用低一级车型的平台,搞出了第一代朗逸,毫无疑问地红遍全国。而随着最近几年大家对汽车认识加深,知道朗逸本身只是一辆“拉皮POLO”了。这时候大众又非常适时地,推出了和新一代速腾同平台的新一代朗逸。这还没完,大众还顺手把早已经成特供车的,定位更低的宝来也给换代了。这两款新车说实话,无论销量口碑都是一流的,原因也正是在于大众对我国消费者的精准认知。
其实说白了,所有的特供车,都是一种很纯粹的高性价比交通工具而已。这种车就像手机里的小米,空调中的美的。如果你只是用来日常通勤,对操控动力这些东西不太看重,那么特供车很适合你(就像凌派,1.0T动力弱鸡,但人家就是卖得好啊)。
而如果你是对车有追求的,希望操控好动力足或者其他别的需求,恐怕特供车很难满足你的需求,你需要的,是那些“术业有专攻”的车。比如你喜欢另类的外观,那就买领克,喜欢操控那就买福克斯,喜欢绝对的大空间,那就买GM6等等。
所以特供车未来会不会消失?绝对不会,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踏上3000万辆大关,以后的特供车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