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出在驾驶者?为什么说特斯拉“单踏板”是个很坏的设计?

新车新技术
05-10

之前在写测评以及分享我自己Model 3的体验时,都带到了这个“单踏板”操作逻辑,并且我也曾说这是个很坏的设定。今天就详细来聊聊这个问题。



所谓“单踏板”就是将动能回收系统集成在了油门踏板上,当驾驶者松开油门后,能感觉到很强烈的拖拽感,也就是说原先的加速踏板,现在也拥有了一部分制动踏板的功能。当然这种操作逻辑并不只有特斯拉,不少纯电动车也都采用了这种逻辑。不过多数车型可以选择动能回收的力度,而新款的Model 3和Model Y都取消了选择按钮,默认便是较强的动能回收模式。


为什么说这种逻辑很坏呢?从主观感受来讲,其一这种调校很不舒服,很难把车开平稳。必须精确的控制右脚的力度才行,不然就有“风琴脚”的效果,自己开的都想吐。我的Model 3一直把能量回收调至最弱的挡位,但即便如此,丢掉油门还是会有拖拽感,所以还是要一只黄金右脚才能把车开平稳。


其二会增加犯错的概率。即使把能量回收调至最弱,在日常行驶中也很少用到刹车,也就是右脚始终会放在油门上,一旦发生紧急状况,心中慌乱就很可能踩错,并且很可能事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猜错了踏板。



除了主观感受,我想重点说说客观因素。虽然“单踏板”操作模式被说成“强动能回收”,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并不是能量最高效的利用方式。这个结论或许和固有认知不同,为何更多的回收能量却不高效呢?


先来想一想,动能回收的原理是什么?无非就是,电机把车辆现有的动能转换成电能,然后储存在电池中,当需要加速的时候再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但问题是在转换过程中,一定存在能量损失,回收动能、转换成电能、释放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这一系列过程中总的能量损耗大约是35%到40%。


当然很多人会说,即便有损失,但总归是回收了大部分的能量,倘若没有动能回收功能,那所有的动能岂不是都白白浪费掉了?但问题是,在强动能回收模式下,驾驶方式不是加速就是减速,基本没有滑行的过程。


我们试想一个情景,假如电池中只有一度电,如何让车行驶最远的距离?前半段很简单,加速到电机最经济的速度,然后以此匀速行驶就行。但问题是当电池的电耗尽了,该使用怎样的策略呢?一种是不做任何的动能回收,让车尽可能的滑行;另一种就是最大限度的回收动能,然后利用回收的电能继续驱动车辆前进,如此一直循环到无法回收动能为止。


这道题应该很简单,只需要初中的物理知识就够了。因为能量是守恒的,在回收、释放过程中会有能量损失,所以第一种策略会让车行驶更远的距离。



所以最高效的能量使用策略是让车滑行的更远,而非回收更多的能量。现实中,虽然我们很难让车刚好滑行到停止位,但尽可能的滑行是更节省能源的。其实在燃油车上也有类似的策略存在,我最早体验的是F30这一代的宝马3系上。


它在经济模式下提供了一个空挡滑行功能,起初我并不太理解这一逻辑。按理说,带挡滑行时引擎是不喷油的,也就是说此时瞬时油耗为零。但空挡滑行,为了维持转向助力、刹车助力等等系统的运转,引擎至少维持在最低怠速上,这难道不会更加耗油么。后来从能量转换和能量损耗的角度,我想明白了,这确实是一个聪明的策略。当丢掉油门时,车辆进入空挡,此时利用现有的动能,让车滑行的更远,当踩下刹车时,车辆又会进入带挡滑行,尽可能的高效利用能量。


那么对于电动车或者混合动力车型更应该如此,真正好用的动能回收系统该是集成在刹车踏板之上才对。当丢掉刹车,车辆就进入滑行模式,当轻踩刹车踏板,系统会优先利用电制动回收动能,当车速很低或者制动力请求过大时,机械制动才介入。这种混合策略才是最好的,无需驾驶者分心,正常驾驶便好,何时进行动能回收,何时进行机械制动介入,完全交给电脑去处理。


不仅能够高效的利用能量,同时也更加符合人们的驾驶习惯。这种动能回收逻辑的代表是本田搭载IMMD混动系统的车型,它们驾驶感受都非常出色。而类似特斯拉这种“单踏板”模式就很难做到既高效又平稳,若想如此需要驾驶者找到油门的中间点,在这个点上车辆既不加速,也不动能回收,就像是空挡滑行一样。这样操作起来很麻烦,也很累。



至于“单踏板”好处,我想就是便宜吧,毕竟不用设计那么复杂的逻辑。其实这倒是符合特斯拉的风格,追求极限的成本,无论是18650电池组、还是极简风格的内饰,以及今天讨论的“单踏板”操作逻辑都是这样。可是对于使用者来说,这可能真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