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道日渐拥挤,增程式混动真的有未来吗?

爱车兵团
04-28


“让你从今天开始只能买新能源汽车,你答应吗?”不需要回答,我已经能够听到此起彼伏的反对声。确实在中国的汽车市场,政策和厂商的大力推动,一直都无法燃起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车欲望。

而在一次次政策的放宽和厂商的摸索中,增程式混动模式就这么成为了过渡期中的一员,肩负起消费者从燃油车向纯电车过渡的责任。但是,增程式混动模式却一直在国内引起争议,不管是较早上市后又相继停产的别克VELITE 5和传祺GA5等车型,亦或者是早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理想ONE事件,似乎都在揭示着国内消费者对这种混动模式的抗拒。

但与这种“抗拒”相反的是,随着理想ONE在15个月内取得4万辆交付成绩后,金康赛力斯、岚图、哪吒、吉利等企业也开始纷纷布局增程式混动领域。在这冰与火的交际中,面对日渐拥堵的赛道,增程式混动真的有未来吗?

从国务院印发的《2021-203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上看,其明确指出了将包含增程式的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作为“三纵”,布局我国整车技术创新链。而在新颁布的2021年新能源车补贴政策中,也明确为增程式混动提供支撑。由此可见,政策对于增程式混动是持支持态度的。

但是上面提到的政策是大方面上的宏观层面,具体到地区上,各地区的态度就有所不同了。其中以上海为例,新一轮的《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让新能源绿牌的申请要求被进一步加严,明确指出从2023年起,增程式混动等类型产品将不再享有专有牌照优惠。可以说,自上海这一开端后,难免会有其他地区跟进,届时增程式混动的发展将进一步受限。

当我们将目光从消费端政策转移到厂商利好政策上时,我们也愕然发现,在工信部发布的新版2020年企业双积分管理通知中,也提到要对搭载怠速启停、制动能量回收等循环外技术车型,给予积分核算优惠。简单来说就是油电混合和48V轻混等模式可能会受到更多厂商的喜爱。在此消彼长之下,增程式混动模式的魅力值将明显降低,一边是燃油车的紧紧相逼,另一边是其余混动模式乃至纯电车型的挤压,可见未来的增程式混动不会过得太轻松。

其实从技术角度分析,增程式混动并没有太高深的技术储备,说难听一些,路面上很多老年代步车和三轮车都能看到增程式混动的应用。然而,正是因为如此,这项技术反倒更值得推广,一是因为它的技术更容易掌握,成本更容易掌握,因而更有推广价值;二是因为它的确可以有效提高车辆的效率,降低车辆能耗和排放,还能确保车辆的驾驶体验以及缓解消费者的续航焦虑。

然而,就是这么一种集多种优点于一身的混动技术,在目前的市场上却鲜有人为之叫好。在我看来,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二。其一,国内消费者对这种混动模式了解并不深,而初期新能源发展时这种混动模式由于应用产品较少,因而被纯电和插电式混动捷足先登,让很多消费者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

其二,是因为目前大部分的增程式混动产品,都和这项产品有着较大“落差”。首先我也说了,这项技术其实并不需要太深厚的技术储备,就是一个小排量发动机+一个电机的串联,因而它的成本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如今市面上的增程式混动车型,却大都打着“高端”的旗号,不同于纯电和插电式混动,在增程式混动技术本就泛善可陈前提下,却架高来卖,实在很难让这种混动模式有效普及开来。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17.7万辆,同比增长近11%,继续快速成长。然而在这部分销量中,仅有18%的份额是插混类产品所得的,也就是插电式混动+增程式混动一起的份额只有21万辆左右的销量,其中又以插电式混动车型为主,增程式混动的销量之低可见一斑。

当然,这也与目前市场上增程式混动产品较少的原因有关。比如理想ONE,就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夺得一席之地,坐上了插混类产品的头把交椅。或许也正是因为理想ONE这种仅凭一款车打天下的“热血”,成功燃起了众多行业大佬们的热情。

目前,除了已经上市的理想ONE、赛力斯SF5、风光E3以外,增程式混动领域已经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对手们。东风旗下刚独立的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汽车,在创立之初,其CEO卢放就曾官宣将从纯电和增程两个领域双拳出击,进军新能源市场。无独有偶,吉利李书福在去年两会期间便提出了推广增程式技术路线的建议,根据刚被曝光的“两个蓝色吉利行动计划”信息来看,也着重强调了,未来要继续主攻节能与新能源车,包括加强推出增程式插电混合动力产品等。

除此以外,哪吒汽车近日公开了将采用750V高电压大功率充电平台开发全新增程式电动车;长期坚持“油电并举”技术路线的观致汽车,根据规划,旗下的2款增程式电动车也将在今年内发布或上市。另外,更有众多品牌拥有增程式产品的技术储备,目前正在跃跃待试中……

在新能源汽车整个细分市场体量都不大的情况下,如今已经发展出纯电、插电式混动、增程式混动等多种发展方向,而油电混合和48V轻混更是在旁虎视眈眈。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侯福深曾表示,“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占比将达到95%,(含增程式)插混类产品仅为剩余的5%”。诚然,无论从政策导向,还是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电动化都是大势所趋,发展方向不可逆。

结合大量厂商的入局,可见短期内增程式混动类产品将有一波小爆发,但长久来看,在众敌环伺之下,增程式混动的日子并不会好过,长久来看其也会逐渐被纯电替代,真正成为过渡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