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长城汽车将实现全球氢能市场占有率前三

汽车立体声
03-31

3月29日,长城汽车正式发布氢能战略,此次发布会不仅官宣已经取得了氢能源核心技术和完全自主化的产品知识产权外,还将分三个阶段逐步实现碳中和。

在去年9月,中国首次提出了“努力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应对气候变化新目标。同时,碳达峰和碳中和也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毫无疑问,减少碳排放将成为未来能源行业的工作重点,汽车行业也将受到深远的影响。氢能源作为一种绝对清洁的“完美绿色能源”,将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长城汽车自2016年起开始布局氢能源产业,目前已有一定的技术积累。此次长城汽车在汽车行业中率先提出氢能源战略,有望在行业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掌握话语权,从而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尽早实现氢能源的批量应用。

目前在国际上,日本和韩国对氢能源投入很大,欧洲各国也在持续扩充加氢站网络,但是总体来说,氢能源产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氢能源的实用化,在技术和应用上都还面临着诸多挑战,长城汽车的氢能源战略在这两端都做了相应的布局。

一、研发力量

在技术层面,长城汽车自2016年在氢能源领域已投入20亿元研发费用,建成并运行国内首座氢能技术中心,全资收购了燃料电池技术公司上燃动力,并成立专注于氢能源的子公司未势能源,开启独立化市场运营。在未来3年里,长城汽车还将继续投入超过30亿元研发费用。巨额的研发投入让长城汽车可以招募到氢能源领域的顶级专家,组建规模达430人的关键技术国际化研发团队,硕博学位的人才比例达到50%以上。

这些研发人员分布在上海、保定、加拿大、日本及德国五大研发中心。其中加拿大研发中心主要负责电堆技术的研发,其核心成员包括原巴拉德公司的电堆研发负责人,德国团队主要负责储氢技术(包括储氢罐、阀门等)的研发,德国在这种传统机械领域有一定的优势,日本团队主要负责先进材料(碳纤维、质子膜、碳纸)和金属双极板的研发。

除了自身的研发力量外,长城汽车还积极与国内外供应商、科研院所合作。目前长城汽车与法国液化空气集团(Air Liquide)、林德集团(Linde)、戈尔公司(W. L. Gore & Associates)、BOSCH、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全球顶尖机构院所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共推氢能产业发展。

二、研发成果:氢柠技术

借助强大的研发体系,长城汽车已实现了“电堆及组件、燃料电池发电及组件(控制器等)、Ⅳ型储氢瓶、高压储氢阀门、氢安全、液氢工艺”六大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产权完全自主化,并推出了一套高性价比的车规级氢动力系统解决方案——氢柠技术。它涵盖了氢燃料电池系统、车载储氢系统及核心关键部件,是具备高性能、高安全、长续航、全气候和全领域特征的零碳交通解决方案。

三、发展规划

在绿电方面,长城极电光能,开发的新一代钙钛矿太阳能光伏技术,已实现破世界记录的20.01%的光电转换效率。引领大面积钙钛矿光伏组件转换效率迈入“20时代”。

在大规模储能应用方面,长城汽车氢+电储能系统与燃料电池联合供电,为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存储提供方案,为移动和固定式能源综合利用奠定基础。长城汽车将于2025年前,重点围绕公交/大巴 + 重卡/物流车 + 乘用车三大应用平台展开推广运营,推动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和氢能产业商业化。

此外,长城汽车已受邀加入全国四大示范试点城市群,在北京、天津、河北先期布局了北京新发地农批物流、雄安新区砂石物料专线重卡运输、天津滨海新区物流运输等标杆燃料电池示范项目,示范车辆规划超数千台,包含重卡、物流、公交、乘用车、船舶、轨道交通等多种应用场景。

在未来规划方面,长城汽车将分为三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为2021-2025年,将开启氢时代,聚焦氢示范。第二阶段为2025-2035年,将发展氢经济,开放氢生态。第三阶段为2035-2050年,建成氢社会,贡献碳中和。

而在具体的战略目标方面,长城汽车将在2021年,实现全球第四辆真正量产的大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落地全球首个100辆49吨氢能重卡,并且在2022年,冬奥会期间推出首支高端乘用车服务车队,还会更多的扩展重载卡车、物流车等商用车,甚至船舶、有轨交通的低碳化燃料电池应用。其次在2023年,实现主要系统推广数量国内领先。最终在2025年,实现全球氢能市场占有率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