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级超跑,麋鹿测试竟不敌一款小车?

天天汽车
03-18

撰文|Très bien

最近车友群里热忱于讨论车辆的操控性,过程热火朝天,大家对车子操控能力的理解参差不齐,众说纷纭。

这让我想起了先前一直流传于网络的各种观点,诸如“尺寸越大车越贵”、“排量越大越费油”、“前后独立悬架操控性一定会好”等等,面对这样的片面认知,每每想起都面露无奈。

之前我们编辑部在讨论类似问题时,比如谈及操控性,会罗列出影响相关的各种因素不下20项,涉及悬架、电子结构、转向手感、动力匹配、重量、系统标定等等,每一部分相互协同又在制约。

正是由于各个系统复杂且精妙的匹配,构成了汽车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在舒适与操控、油耗和车重之间取得了一种均衡。今天能够在市面上买到的成品车,一定是那个价位下最优的出厂状态,任何改装都将会牵一发动全身。

所以在面对今天要聊的话题时,也许就不会那么令人惊讶了。“百万级的超跑,在麋鹿测试中,真得会不敌一款小车吗?”,如果车辆的平衡被打破,或偏向于某一项,事实可能真的如此。

麋鹿测试,凭什么迈凯伦会输给雪铁龙

什么是“麋鹿测试”,这是一个很形象的名字。

麋鹿分布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北美大部分地区,是一种呆傻可爱的生物,它们经常会无辜的蹿到马路上,如果驾驶员没能及时躲避,就会与其发生碰撞。所以通常情况下,驾驶员的躲避操作是:先从本车道紧急变换到左侧车道,再从左侧车道变回到原车道。

Teknikens Värld杂志在上世纪70年代将这个两次变道的动作设计为一个规范的车辆测试条目,用以评判车辆在紧急避让中的可操控性。最终,这个测试被国际标准协会ISO设立为一个专用的汽车标准——ISO 3888-2(国内大多数机构都在参考这一标准)。

测试的方法是:车辆满载状态下(四名乘员,同时行李箱负载相应配重)以恒定速度进入测试区,在不踩刹车和油门的情况下进行高速闪避。由前双座两位测试人员反复进行,逐次提高车速,在达到失控状况下记录当时的车速,同时再进行两次验证,确定失控车速数值的可靠性。

该图片来源于《汽车之家》

在teknikensvarld.se网站上,他们测试并收集了大多数车型的麋鹿数据,当你翻看这个表格时,可能会大吃一惊。

按照最高通过速度的方式排名,排在第一位的竟是一台名不见经传的雪铁龙,名字叫做Xantia Active V6,它的通过速度是85km/h,并且这一数据从1999年一直保持到现在,没有车辆超越。

Nej代表路面不湿滑

如果换一个排序方式,按照年份先后,哪怕是2021年测试的比较新的产品,也没有能够打破这一纪录。

在这份榜单中,价格逼近500万的迈凯伦675LT,也只是排在了第四位。这可能与我们的惯性思维相悖,难道超跑不应该具备更好的操控性吗?这究竟是为什么?

实际上,Xantia是现款C5的前身,当时测试的版本搭载了主动液压悬挂系统,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自适应防倾,这套液压系统会实时反馈车身的倾斜程度给ECU,ECU再根据情况主动调节各个车轮悬挂。在这样的情况下,这台雪铁龙获得了很高的操控极限。

所以你会发现,价格在这项测试中并不是至关重要的条件,跑车的定位也不是关键,而是如果你的配置足够有针对性,也一样能获得好的成绩。那决定麋鹿测试成绩的因素,还有哪些?

麋鹿测试、操控性和车辆安全有关吗?

在95年代之后,随着ESP(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电子稳定系统。因博世注册了商品名,不同品牌有不同的叫法,如本田VSA、宝马DSC)逐步在车辆上的应用,麋鹿测试的门槛也变得更低了,更多民用车也能够获得不错的成绩。

在此之前,车子都只能纯粹的依靠调整机械结构来通过测试,比如悬架系统、几何结构和轮胎等。电子系统的加入,能够主动并提前干预车辆动作,这就使车子在测试中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权。

ESP通过方向盘传感器、四轮轮胎转速传感器、节气门开度传感器、G值传感器等,随时侦测车辆的速度、角度以及轮胎抓地力等信息。当车辆发生打滑时,系统会介入,整合ABS等系统,对车轮进行制动,或控制节气门限制动力输出,尽可能帮助车身恢复稳定。

所以一台车ESP的标定性格,很大程度决定了麋鹿测试成绩的好坏。比如ESP干预较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保守派”,当轮子发生打滑就立刻介入,此时车速将不会再次提升,车身就更容易被控制住。当然,这样设定会“剥夺”很多驾驶员主动掌控的能力,电子系统帮你解决了很多麻烦,本质上是更安全了,但也会被一部分人称之为丧失了驾驶乐趣。

而ESP干预较晚,车手可以通过自己的反打动作让车获得更极限的平衡,甚至能获得更高的通过速度。但这样的风险也大,并不是所有驾驶员具备强大的应变能力。

所以ESP的标定是把双刃剑,在不同属性的车上有不同的解释。但必须要说的是,无论ESP怎样标定,当你的车速突破极限时,车辆都会发生滑动和轮胎离地的情况。

前两天长安UNI-K在某平台的麋鹿测试中发生了明显的滑动和轮胎离地现象,引发了很多人的争议。

要分析这件事,可能还要从更多的维度去看,因为涉及麋鹿测试成绩的因素还有更多。第一是重心,SUV本身较高,悬架行程也长,在突破极限时滑动的现象比轿车会更明显。当然ESP的加入,也让SUV有了更高的安全性。

第二是悬架设定,这里要结合着轮胎说。轮胎和悬架更像是一对较劲的兄弟,本质上讲,轮胎抓地力越强,悬架起伏的动作就会越明显。而反过来,我们常说的悬架“软”“硬”(弹簧与避震之间的配合结果),也要结合轮胎去匹配,悬架过“硬”,对于轮胎的压力就会变大,就更容易突破轮胎抓地力而侧滑。

而悬架在侧向的支撑性中也起了重要作用,比如压倒性一侧的避震支撑能力不足,就会出现严重的侧倾,此时车身的姿态就会突破平衡。另外前后悬架的抗侧倾比例也至关重要,如果过分让前轮承受侧倾,就会出现推头现象,如果主要让后悬承担,就很容易出现内侧后轮翘起的情况。

以上因素,让车辆在突破极限的一刹那呈现出各种姿态。也正是因为各种复杂因素的交错,让普通消费者很难为一台车下定论,这样庞大的数据,是需要工程师一点一点梳理,并进行调校和测试的。

对于民用车来说,究竟要取一个什么样的结果,需要根据车辆定位和使用场景去考虑。如果想要获取更高的麋鹿通过速度,悬架和轮胎的设定都可以更加针对,但也一定会有舒适性和耐用性的取舍。

回过头来看UNI-K的现象就能得到很好的解释,由于采用特别注重抓地性能的马牌MC6轮胎,同时悬架设定偏向城市使用的“舒适”化,所以在测试中发生了比价明显的车身动态现象。

但还是有两点结论要表明。第一是,目前大多数车型在车辆稳定标定上都会采取折中的方式,ESP不会过早,释放一些操控能力出来,也能保障弯道更好的体验,同时也不会过晚,来保障车身的稳态。悬架轮胎的匹配也如此。

第二是,我们大可去参考麋鹿测试的最终成绩,当一切都是变数时,最终的数字就尤其有说服力。目前中大型SUV车型的麋鹿测试成绩基本在70-75km/h区间之内,UNI-K是73km/h,甚至比当年炒得火热的RAV4还要高出4km/h,这样来看,基本也没有太多可担心的地方。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也在影响着麋鹿测试,比如车手的驾驶水平。不同的人开同样的车就会出现不同的成绩,甚至同一个驾驶员在几次测试中,也都会获得不同的结果。其他还有温度、湿度等各个复杂的因素。

正是因为受到的制约因素太多,结论又大多偏向主观,所以很多国家并不会把麋鹿测试作为产品法规强制的测试条目。到目前为止,关于对麋鹿测试的讨论,都基于民间组织。

teknikensvarld.se和西班牙KM77.com是两大相对权威的评测机构,如果你真的对此担心,可以参考teknikensvarld.se官网的一句话:“测试成绩超过70km/h的车型都属于良好水平,而成绩超过80km/h的都属于及其优秀的标准。”

来自于teknikensvarld.se网站

麋鹿测试不能直接等同于操控性测试,在安全性的评判中也属于其中一项。而涉及到车辆的安全,还和太多因素相关,比如被动安全,由车身的刚性、气囊的配置等决定,主动安全配置如自动刹车、盲区监测等功能。

所有的一切,都在多维度的提升车辆的安全标准。

如今车企在车辆安全性方面投入越来越多,甚至一些品牌形成了自己内部的试验标准,比如长安CA-TVS。用户也开始逐步关注这些潜在的品质,说明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正在成熟。

回归到开篇的那个车友群,大家的议论纷纷是一种良好的现象,“讨论”正是进步的重要标志。当然我们也信奉另一句名言,“理性一手拿着自己的原理,一手拿着根据那个原理研究出来的实验,奔赴自然”,当我们在讨论中变得更加理性时,才真正向前迈了一大步。【iDaily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