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电混动车在国外混的风生水起,国内却日趋走向末路

线外邦
03-06

3月1日,上海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新政开始实施,新政规定:已经有燃油车的个人,再购买插电混动汽车(含增程式),不再发放专用牌照额度,而且,自2023年1月1日起,对所有购买或受让插电混动汽车(含增程式)的,均不再发放专用牌照额度。

简单说:插电式混动车,包括增程式,都将不再享受绿牌福利。

这似乎是一个风向标,不排除国内其他城市后续跟进。

对于众多正在朝着新能源转型的传统燃油车企而言,这无异于噩耗!因为,插电混动正是他们能够快速切换赛道的首选。更何况,大量车企在插电混动这条路上,已经或者正在规划的新车比比皆是。仅2021年,就有数十款插电混动车即将发售。

我们不禁要问:插电混动这是怎么了?怎么连一块绿牌都快保不住了?

份额连创新低,插混在中国处境尴尬

卖不动,份额低,这是插混电动车在中国的现状。

▲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历年数据,来源:乘联会

回顾过去数年,国内的插电混动车,自从2018年达到24万的销量顶峰之后,之后两年均同比下降,一直徘徊在20万辆的水平,但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其在新能源市场的占比却连创新低,2018年为24.7%,2019年为20.2%,2020年进一步缩小到18.1%。今年1月,插混的市场份额更是下滑到17.5%,再创新低。

插混车在中国市场的地位正在越来越边缘。

再看看上海的情况,2013-2019这七年间,上海共销售新能源车30.29万辆,其中插混车占了20万辆,占比2/3。一直是绝对主力。但到去年,插混车在上海的份额断崖式下滑到了37%,且这一趋势还在延续。

究其原因,国产特斯拉等高端纯电动车的上市,对上海地区插电混动车的销售影响巨大。

如今新政出台,无异于给本已摇摇欲坠的插混车,又给了当头一闷棍!

在这一新政的背后,则是上海称霸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雄心——做“新能源第一城”。

根据上海市政府2月4日印发的《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到2025年,上海本地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将超过120万辆。到2025年,上海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汽车占比将超过50%。

在上海市的这份规划中,全是围绕纯电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在表述,插电混动只字未提。

不只是上海对插电混动“下手”了,北京至今都不承认插电混动汽车的新能源地位,不能享受补贴,也不能参与新能源汽车的摇号购车。

北京上海两个超级城市做表率,加之市场份额连年下跌,是否意味着插电式混动车,在中国已经走不下去了?

插混车在欧洲却混的风生水起

在中国受冷落,可插电混动在欧洲市场却如沐春风。

2020年,欧洲插电混动新车卖出53.4万辆,在新能源车(仅讨论纯电和插电混动,下同)中的占比达到了44.2%,远高于中国市场。

今年1月,欧洲主要国家中,插电混动汽车再次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德国1月份新能源车卖出36903辆,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卖出20588辆,在新能源车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56%。

▲1月德国市场销量前20插电混动车型

在法国,插电混动车型1月份在新能源市场的占有率同样也是56%。当月法国共售出14691辆新能源车,其中插电混动新车注册8220辆。

在英国,今年1月份,英国新能源车共卖出12384辆,其中插电混动6124辆,在新能源市场的占比为49.5%。

而在欧洲其他一些国家,插电混动的强势表现甚至更令人惊叹。

比如瑞典,今年1月6977辆的新能源车里面,有5787辆都是插电混动,占比高达82.9%;在荷兰,同期新能源车销量为4683辆,其中插电混动拿下了3347辆,在新能源市场占比71.5%;在西班牙,尽管1月车市相当惨淡,创下1989年以来同期最差,但插电混动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当月卖出1133辆,占整个新能源市场的71.1%。

相比国内的被边缘化,欧洲完全可以说是插电混动汽车的天堂。

丰田首席科学家:插混是减排最有效方式

其实,对于以纯电(BEV)和插电混动(PHEV)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不仅仅是欧洲更多倾向后者,包括日韩在内,也是这个趋势。

根据日本汽车经销商协会(JADA)公布的乘用车销量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日本市场卖出1892辆纯电新车,可同期插电混动却卖出了2927辆;而根据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Motie)的数据,韩国本土今年1月卖出的2109辆纯电和插电混动新车之中,插电混动占了1654辆。

为什么插电混动汽车在欧洲、日本、韩国等汽车工业发达的区域市场都卖得比纯电车好?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首先,就用户而言,汽车市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已经用惯了几十上百年的燃油车,插电混动汽车对他们来说基本不存在使用习惯上的差异,加油就能跑,充电进一步省油,比纯电汽车必须充电才能跑,方便太多。

其次,就车企而言,生产了上百年的燃油车要实现节能减排,最快捷的办法就是走混合动力的路子,无论HEV油电混动还是PHEV插电混动,都是保留了传统发动机的选项,对车企而言,无论技术上还是成本上都能接受。相对的,欧洲和日韩对插混车的产品供应,也比国内丰富。

更何况,如何兼顾汽车产业的生存和快速减少传统燃油车对环保的压力,这也需要有一个现实可行的中间选项。

对此,前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现丰田首席科学家兼丰田研究所首席执行官Gill Prattr就表示:混动,尤其是插电式混动汽车是当下抑制温室气体的最佳方式。

Pratt解释称,主流人群每天的通勤距离也就五六十公里,与平均电池使用率相比,目前纯电动车中的电池包较大,所以纯电动车仅仅适用于采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地区。“如果你买了一辆续航里程超过平均水平的纯电动车,那么最终你在开车时大部分电池性能都在闲置。也就是说,汽车电池越大,你就可能带着越多沉甸甸的’砖块’在开车,而这些都是非常昂贵的’砖块’,因为它们不仅成本昂贵,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温室气体。”

但Pratt也补充:“我们不会忽视电动车的长期趋势,但我们的目标是,作为一个行业,如何能最快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仅仅纯电一个解决方法,可能并不是最好的。”

▲Gill Prattr与丰田章男

插电混动车不应被政策“歧视”

的确,对于存在了上百年的传统汽车行业,对于用惯了燃油车的用户,以及政策制订者而言,至少在当下以及很长一段时期内,油电混动和插电混动是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节能减排方案。

其实,这也是我国去年底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时候,所明确的一点。

根据对我国新能源车的运行里程研究大数据显示,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单日日均行驶里程主要集中在80km以内,目前多数插电式混动车,都可以支持这个里程的纯电行驶。

而且此前一份对上海市新能源车主的调查显示,上海的插电混动车(PHEV)用户平均每周要出行5.8天,而新能源私家车里,PHEV用户的充电行为最为良好,有半数以上的用户坚持每天一充或者两天一充。

无论从行驶里程,还是充电习惯,插电式混动车无疑都是当下非常合适的新能源选择。对整车厂而言,给燃油车插上电,也是最方便、最快捷的新能源转型方式。

其实放眼全球,不光是欧洲、日韩,甚至是北美,插电混动车始终是大头(插电混动车占6,纯电车占4),这都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而国内插电混动车之所以不受宠,主要原因并不在消费者。而在于整车厂(特别是合资车企)提供的车型太少,可选择余地不多。加之国产品牌车企的重心多放在了纯电车型上,对插电车的关注也不够。市场规模小,成本居高不下,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这其中,补贴和积分政策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让多数车企都把关注点放在纯电车型上,而忽视或者放缓了插电车的开发。

北京、上海两个超级城市对插电车关上了大门,有地方政府的考量在里面(例如对国产特斯拉、北汽新能源的保护),不足以作为全国的政策风向标来考量。新能源车走何种技术路线,最终还要交给市场来主导。

版权声明:本文为线外邦独家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