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87年12月24日。当天下午,一架直升机的身影伴随着越来越明晰的螺旋桨响声,出现在胶州湾飘着薄雾的海面上,迎接它的是一艘我国自行研制的105号导弹驱逐舰。
在众人的注视下,直升机稳稳地落在了105号舰的格栅平台上。这一落,也开创了新中国战斗舰艇起降直升机的篇章。
与固定翼战斗机相比,直升机由于在机体结构上的先天因素,其续航里程劣势明显。大型航母固然为直升机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但中、小型战斗舰艇上的起降能力才真正决定了海军直升机战斗群的实力。况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航母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亟待实现的目标。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着舰能力是部队提升战斗力、增加战斗半径的基本功,在新中国成立的近30年时间里,这一页一直都是空白。当年,为完成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数据舱的回收工作,中国紧急向法国采购了14架“超黄蜂”大型通用直升机,并由一位拥有3000多小时飞行经验的法国教员进行着舰演示。
多次的演示并没有取得预期成功,由于下滑线太低,飞机机轮将舰上的甲板边界灯撞坏,轮胎爆破。气馁的法国教员随即扔下断言:中国舰艇的甲板太小,完全不具备着舰的条件与能力。
难题被交了回来,在需要完全独立操作的背景下,经过成千上百次的操练,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郭文才、于志刚、陈金龙驾驶3架“超黄蜂”直升机,以近乎完美的姿态,于1979年12月30日,在长江口连续着舰成功,而海军的舰载机部队也就此诞生。
如今,只要具备着舰平台的海军所有型号的舰艇,舰载机部队均能完成正常起降。
“20家族”强势加盟
直升机,长久以来一直是我国部队在装备体系上的短板。而中国军用直升机的研发历程,同样饱含着心酸。1958年,在苏联米-4直升机的基础上,新中国第一台自行研发的军用直升机——直-5诞生,尽管直-5的性能在当时国际中并不主流,但它的出现,让中国军工在直升机领域完成了从无到有的飞跃。
直-6、直-7的研发或多或少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因此在部队的列装名单中,难见它们的身影。而从法国采购的“超黄蜂”以综合的性能,成为了直-8研制时参考的对象。1984年,直-8完成它的首次试飞。
直-8由于其较为可靠的性能,出现过许多衍生机型,而直-8舰载直升机在一定意义上也成为了中国自行研发的首款军用舰载直升机。
20世纪80年代,中法双方关系融洽,交流密切,当时引入的“海豚型”直升机也成了日后直-9的原型机型,并交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厂进行开发。直-9在1992年完成了国产化后的首飞,并同样衍生出一系列的舰载系列,用以运输、侦察、救援、反潜等一系列的军事动作。
直到目前,直-9、卡-28、直-18是海军部队最常用的舰载机型。
直-18在直-8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其体型几乎是直-9的两倍,在它出现之前,中国的反潜直升机处境较为尴尬。较小的起飞重量使得直-9C的运载能力有限,无法同时执行侦察与反潜任务,搜潜和攻潜能力无法兼顾是直-9C的短板。而卡-28则由于自身先天条件限制,无法外挂反潜装备,直到直-18反潜直升机的出现,这个局面才得到改观。不过,体型较大的直-18只能在两栖舰艇及航母上使用,平台受限严重。
直-8与直-9的出现,是小型军用直升机从无到有的飞跃;直-18的出现,填补了大型直升机位置上的空缺;直-20的出现,让中国军用直升机的拼图变得完整。
相比歼-20、运-20,“20家族”中的直-20要低调得多。对于反潜直升机来说,10吨级的舰载直升机无疑是一个最优的选择。直-20可以同时收纳反潜设备、机组人员,其作战半径及续航里程都要优于直-9,反潜效率得到大幅提高。而三点式起落架设计与并不太庞大的机身同时能获得更好的平台适应性——即可在更多型号的驱逐舰上实现降落。
飞行器的不断进化,让海军舰载直升机实现了从岸基到舰载、从近海到远海、从运输到战斗的转变。
保护公民,守卫领海
舰载直升机性能的提升,让我们时常能听闻亚丁湾直-9C保护商船通行、震慑索马里海盗这样振奋人心的消息。而对于舰载直升机来说,反潜功能或许才是其最终的归宿。
相比舰艇反潜,舰载直升机以其先天条件,在反潜过程中可以获得极大的优势。它能够悬停在海面,用于吊放声纳。而相对静默的海水环境可以获得更好的灵敏度及探测范围。此外,直升机的飞行速度远大于舰艇。综合而言,其反潜效果及效率,要远高于舰艇。
舰载直升机部队装备的不断充实,机型矩阵的持续完善,为中国海军整体实力的增强,踏实了关键的脚步。
历经40多年的建设,海军舰载直升机部队已经完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在护卫领海、维护和平、守护正义等领域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这样的变化也是国家近些年发展的一个缩影。经济全球化让中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各行各业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纪元,同时也给军工行业带来了新的福祉。而祖国领土、领海的完整,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也是军工行业对祖国、对民众最好的报答。